空军大校戴旭近期在一次研讨会上明确表示,如果中国彻底击败日本,将会一劳永逸地解决一个长期的威胁。他指出,假如未来爆发冲突,赢得战争就能够消除这个心头大患。戴旭的言论触动了许多人心中的痛点,因为从历史到现在,日本这个岛国总是不安分,始终对中国抱有不小的野心。他的观点也提醒我们,不论是国家的安全还是和平发展,最终都需要实力来作为支撑。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日之间的恩怨已经延续了千年,远远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公元663年,唐朝的军队与日本联同百济的联军在白江口展开激烈的战斗,最终唐军获胜。此后,日本开始派遣大量学者和使者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然而,尽管日本学习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但这并没有带来长久的和平,唐朝的动荡局势为日本带来了机会。在唐末战乱时,日本的船队开始趁机袭扰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虽然中国的地方部队予以反击并迫使日本撤退,但这段历史无疑加深了两国之间的敌意。
进入宋朝时,中国海上力量强大,海上贸易繁荣,日本不敢轻举妄动。然而,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使得对日本的警惕不足,导致了日后的隐患。元朝时期,忽必烈统一了中原并派使者要求日本臣服,但日本却将使者斩首,挑起了进一步的冲突。1274年和1281年,蒙古帝国派遣大军东征日本,联合高丽水师以期一举占领日本。然而,命运似乎总是与他们作对,连续两次遭遇台风,蒙古舰队严重受损,最终不得不撤兵。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实行了海禁政策,试图切断外部威胁,但面对海上贸易的压力,这一政策并未成功消除日本的威胁。特别是在嘉靖年间,日本武士勾结海盗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甚至侵入南京。1555年,倭寇入侵,造成了重大的损失,直到胡宗宪和戚继光联手剿灭,沿海地区才恢复平静。到了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侵略朝鲜,并有意向中国大陆发起进攻。虽然明朝的李如松将军成功将日军赶出朝鲜半岛,但始终未能直接攻入日本。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的舰队击溃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导致中国割地赔款,台湾和澎湖被占领。日本的气焰因此愈加嚣张。进入20世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1937年再次全面侵华,爆发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虽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战胜了日本,但由于二战的格局和美苏的干预,中国并未单独攻占日本本土。
战后的日本得到了美国的支持,迅速恢复并成为美国在东亚的一个重要棋子。近年来,日本首相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进一步激怒了中国等受害国。同时,日本还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坚持其立场,对台湾问题和南海争端也频繁插手,显示出其不愿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姿态。
戴旭教授作为国防大学的战略专家,长期关注中日关系,他的著作《C形包围》分析了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而日本正是这一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他直言,中国虽曾在历史上取得一些对日的胜利,但从未真正把日本击败到心服口服。例如,元朝的东征虽然规模庞大,但因天灾中断;明朝援朝虽获胜,但并未彻底消除日本威胁;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正面作战虽然极为顽强,但对日本本土的打击依赖的是盟军的轰炸,而非中国自身的攻占。
戴旭还特别强调,日本的侵略野心从明治维新到今天的军国主义扩张,一直没有改变。每当日本扩军或者在国际场合发表对中国的不利言论时,都会引发周边国家的警惕。尤其是2024年,日本自卫队高官集体参拜靖国神社,这无疑伤害了中国和其他受害国的感情。中国坚决捍卫钓鱼岛及南海诸岛的主权,而日本却频频挑战这一立场,企图通过在军事和外交上的挑衅,制造地区不安。
戴旭还指出,日本一直心怀大陆野望,期望能够突破岛国的限制,向中国的土地发起觊觎。除非中国选择屈服,否则两国的冲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他提醒中国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否战争,必须确保一旦开战,必定能取得胜利。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尽管中日关系通过高层互访和某些政策的改善展现出一定的缓和迹象,但核心的矛盾依然存在。钓鱼岛争议、台湾问题、南海主权等问题依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深刻分歧。日本在修宪、扩军、增强自卫能力等方面的动作,也让亚洲各国感到不安。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的战略不仅仅要在军事上保持优势,还需要在外交上展现出坚定的立场,以确保在未来的可能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