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这部剧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剧中描述雍正能够顺利继承康熙帝的皇位。很多人认为,这一切要归功于雍正身边的一位聪明谋士——邬思道。然而,若我们深入研究历史,就会发现这个角色并非像剧中所描绘的那样重要。实际上,邬思道这个人物很少出现在主流历史记载中,只在一些冷门的史料中能够找到他的踪迹。更为关键的是,邬思道其实长期是田文镜的谋士,而与雍正的唯一关联,可能仅仅是雍正曾随口问过田文镜一句“师爷安否?”这其中的联系显得尤为微弱。
一些历史学者提出的观点是,剧中的邬思道其实可能是雍正曾经的奴才——戴铎。需要澄清的是,在清代,“奴才”并非贬义词,而是一种亲切的称谓。特别是在当时,非满族的官员若想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戴铎作为一位曾在雍正身边侍奉的人员,他的角色值得进一步关注。
戴铎最初作为雍正的奴才,后来获得外放做官的机会。然而,正史对他的记载非常简略,几乎没有太多详细资料。那为什么一些学者会认为他是剧中邬思道的原型呢?这个猜测的依据其实来源于戴铎的一些历史文献,尤其是他在雍正面前递交的十封奏折,这些奏折被称为“戴铎十启”,其中包含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内容。
1716年,当康熙帝仅剩六年寿命时,已经外放的戴铎曾写信给雍正。在信中,除了涉及一些日常琐事外,戴铎特别提到遇到了一位“言辞奇特”的道士,令他十分震动。雍正回信表示对这位道士的言辞感兴趣,并要求戴铎进一步提供详细信息。戴铎随即回信称,道士赠予雍正一个“万”字。雍正对此感到十分高兴,回信语气温和,甚至表示安慰。这两封信件的内容暗示,戴铎可能已经察觉到雍正有觊觎皇位的意图,并且他可能也在暗中寻找支持雍正的依据。
然而,这些信件并没有揭示出戴铎具有像邬思道那样的政治谋略。在“戴铎十启”中,真正显示出戴铎政治智慧的是一封近乎“隆中对”式的信件。信中,他给雍正提出了三点关键建议:
首先,戴铎建议雍正如何处理与康熙帝的关系。戴铎指出,雍正既要表现出忠诚与孝心,又要避免过于高调地展示自己,避免引起康熙帝的疑虑。虽然康熙帝是一位明君,但随着年老体衰,他仍然会担心皇位的继承问题。因此,雍正需要保持低调,并在此基础上展现出自己的能力,而不能放弃争取皇位的机会。
其次,戴铎提到如何应对已经成为竞争对手的兄弟们。当时,雍正的兄弟们中很多人都对皇位充满渴望,戴铎建议雍正与兄弟们保持表面上的和谐,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意图,甚至要让他们感受不到威胁。此外,他特别强调要联合一切能够支持自己的力量,确保自己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最后,戴铎提出要如何构建自己的势力。雍正的竞争不仅仅依赖于言辞和策略,更需要强大的支持力量。他建议雍正要提拔和培养自己的亲信,建立起一支忠诚的队伍,这样在关键时刻才能够获得有力的支持,确保在皇位继承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建议,几乎与《雍正皇帝》中邬思道的策略如出一辙:保持低调、避免过早暴露目标、团结盟友、培养自己的势力。这些策略帮助雍正顺利继位,令人不禁猜测剧中的邬思道,可能正是历史中的戴铎。
然而,这种推测并非绝对事实。在“戴铎十启”中,除了一封充满谋略的信件,其他大多数信件的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有些令人失望。戴铎在信中还提出了调职的请求,尤其是希望能调往军方,这一要求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可能暴露了雍正的雄心,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更令人诧异的是,当雍正登基后,戴铎竟然将自己与雍正的往来信件展示给年羹尧看,这种做法显然与一个深谙权谋之道的智者形象不符。
此外,虽然有历史证据表明雍正确实继承了皇位,但关于继位的细节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雍正可能利用权力制造了所谓的“诏书”来为自己的继位提供合法性支持。从雍正登基后对敏感信息的删改来看,整个过程可能并不像表面上所表现的那样干净。
因此,如果戴铎真的是那个精明的“邬思道”,那么他为何会做出如此不智的举动?更为重要的是,既然雍正有如此高明的谋士,为什么没有重用戴铎?毕竟,历史上像道衍和尚那样帮助朱棣夺位的谋士,朱棣登基后可是给予了极大的重用。而戴铎,似乎一直未能获得雍正的充分信任和任用。
总之,尽管戴铎在“隆中对”中的谋略看似具备眼光,但若我们仔细分析他后期的“戴铎十启”,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逐渐显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