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李严,刘备临终时的托孤重臣之一,他的名字在三国历史中有着独特的位置。当刘备病重,临终托孤时,他将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刘禅交给了两位辅佐大臣——诸葛亮与李严。刘备希望诸葛亮能掌控大局,而李严则辅佐左右。表面上,刘备似乎允许诸葛亮取而代之,但其实,刘备从心底并不愿放弃李严的重要性。那么,李严究竟是怎样的人物,能在刘备众多大臣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备信任的托孤重臣呢? 01 李严的出身与选择: 李严,南阳人,早年在荆州刘表麾下任职,担任巡视各地郡县的官职,显示出他不凡的能力与品行。李严字正方,才华出众,年少时便担任了郡职,深得刘表的信任。随着刘表年老去世,荆州的权力交给了刘表的儿子刘琮。刘琮没有刘表的雄图大略,不久便将荆州拱手让给了曹操。李严并没有选择投靠曹操,亦没有归附刘琦,而是毅然决然地投奔了益州刘璋。刚到成都,刘璋便任命李严为成都令,李严的能力可见一斑。在刘璋的麾下,他继续效力,直到刘备凭借与孙权的联合力量击败曹操,控制了荆州。此时,刘备借助帮助刘璋对抗张鲁的机会,进入了西川,而李严则被任命为抵御刘备军队的胡军,在绵竹一带与刘备军对峙。尽管如此,李严的投降显然不是偶然,而是早有安排。李严最终被刘备任命为裨将军,后又升任犍为太守与兴业将军,可见刘备对李严的信任。李严,虽然出自荆州,却在益州有着广泛的支持,成为刘备集团中不同派系之间的沟通桥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2 李严的军事才能与威望: 李严不仅仅是在官场上受重用,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刘备入川之际,益州发生了不少叛乱,李严的表现尤为突出。建安二十三年,盗贼马秦和高胜在郪起义,聚集数万大军,威胁到了整个益州的安全。此时,刘备正在忙于汉中事务,未能立即出兵。李严没有等待命令,而是主动出击,率领五千士兵亲自平定了起义,斩杀了叛军领袖马秦与高胜。更令人称道的是,李严没有一举歼灭所有叛乱者,而是让其恢复了民籍,安抚了群众,稳定了局势。此外,李严还曾带兵击败了越巂夷王高定的进攻,进一步巩固了刘备在西川的统治。李严在军事上的卓越表现,使得刘备深信他能在后方稳定局势。正因为如此,刘备在病重时特别任命李严为中都卫,掌握内外军务,尽管这个职位实际上意味着他将长期驻守永安,无法直接指挥大军。 03 李严的野心与权力斗争: 随着刘禅登基,李严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封为都乡侯、假节、光禄勋,数年后升任前将军。这一系列的职务提升,使得李严的权力与影响力逐渐增大。李严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做一个副手,他希望能与诸葛亮平起平坐。李严对自己作为辅政大臣的身份并不满足,他时常要求诸葛亮给他开府,拥有自己的独立势力。开府意味着他将拥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和官员,这对于一个有野心的辅政大臣而言,意味着巨大的权力。然而,诸葛亮始终拒绝了李严的要求,认为这样做有可能引发权力分裂。李严不甘心,甚至提出将巴中五郡划为巴州刺史,独立管理。诸葛亮同样未同意,并坚决捍卫着刘备设定的政权架构。李严的野心不仅仅体现在此,他甚至暗示诸葛亮效仿曹操,称王自立,显示出他极度渴望权力的心态。 然而,这些图谋并没有成功。李严的失望与不甘逐渐积累,并在诸葛亮北伐时成为了一个导火索。李严在负责粮草运输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导致北伐大军中途班师,诸葛亮因此对李严进行了问责,最终将其囚禁。李严虽在牢中反省,仍心存希望,期待着诸葛亮会重新重用他。然而,随着诸葛亮去世,李严彻底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他的权力斗争与野心未能实现,最终也未能再度为刘备政权贡献力量。 总结: 李严的一生,充满了权力斗争与复杂的心态。从一开始的忠诚辅佐,到后来的野心勃勃,李严始终未能摆脱被托孤重任所困的命运。若非刘备临终时的托孤,李严或许会成为诸葛亮最得力的助手,辅助刘禅稳固大汉政权。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李严的心愿未能实现,最终在孤独与悔恼中死去。这一切,仿佛都指向了一个遗憾的结局——李严的一生被托孤之事深深影响,最终未能真正发挥出他应有的才华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