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观看《三国》的人,都会对其中的武将产生自己独特的喜好,甚至根据个人的看法对这些英雄豪杰进行排名。在这众多的武将中,最普遍获得认可的便是吕布,他常被称为三国中的第一猛将。然而,实际上,吕布并不一定是三国真正的第一猛将,综合来看,或许另一位武将在此之上。
在三国这段历史中,优秀的武将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一类擅长谋略的武将,比如于禁和周瑜等,他们以智慧和策略在战场上占得先机;其次是以勇武见长的武将,诸如许褚、典韦、庞德、吕布、孙坚、孙策和赵云等,他们凭借个人的英勇和技能能够在激烈的战斗中脱颖而出;最后则是兼具谋略与武力的如关羽、张飞、张辽、乐进和徐晃等,他们往往在战斗中展现了全方位的才能。吕布和孙坚显然都属于第二类,以其超凡的武艺而闻名于世。
中国有一句流行的传统说法:“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七黄八夏九姜维。”这段韵律感十足的排名虽然古老,但其来源已不可考。初看之下,这一排名似乎不错,但若深入分析,会发现其中遗漏了许多强大的武将,例如张辽、张合、徐晃和庞德等,因此这个排名值得进一步商榷。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无疑被描绘为“第一猛将”,但细读《三国志》后不难发现,吕布的真实历史地位只能退居到第三位。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幕脍炙人口的“三英战吕布”,但旧史并没有对此事的确凿记载。不过,吕布确实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他擅长射箭,拥有超人般的力量,被誉为“飞将”。
回顾吕布的一生,他虽然赢得了不少战斗,但也遭遇了屡次失败。在每一次落败之后,他总是会选择更换靠山。最终一次作战中,他被曹操在邳城击败。当时,吕布亲自率领超过一千名骑兵出城迎敌,结果这场战斗以惨败告终。如果他真有“第一猛将”的实力,带着一千骑兵、甚至一百骑兵都应可以突破敌阵而逃。综合来看,吕布的胜利多为小胜,而失败则多为大败,这并不符合一个“第一猛将”的应有表现,因此吕布的排名只能屈居第二。
与吕布并肩而立的另一位武将便是赵云。他常被称作常山赵子龙,是刘备手下的得力爱将。在长坂坡的战役中,他七进七出,成功救出了刘备的儿子阿斗,其优异的能力毋庸置疑。之前的文章中我曾详细探讨过赵子龙的英勇事迹,此处便不再赘述,赵云绝对有资格稳坐第二位。
关羽在《三国志》中展现出的卓越战绩也令他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武将,他曾斩杀颜良,诛灭文丑,成功在南郡绝北道击退了曹仁。在襄樊之战中,他俘获于禁,斩下了庞德,以威震华夏之势,使得曹操都不得不考虑迁都以避免直接挑战。关羽后来的“水淹七军”之战也让人印象深刻,尽管最终因年岁渐长和体力不支,以及遭到吕蒙的偷袭而面临困境。如果不是被迫背水一战,他绝对有能力更进一步。
尽管如此,即使在年纪渐大的情况下,关羽仍然带领一小队人马冲出麦城,最终却不幸中计、被敌人伏击,令人心痛地遭到捕杀。无论是在《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勇气和能力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在中国文化中,他被尊为文武二圣之一,文是孔子,武则是关公。如果关羽不能被排在三国猛将的第一位,这在逻辑上也显得极为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