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皇位的争夺是政治斗争的核心,甚至在许多历史上,亲兄弟间的尔虞我诈也常常引发血腥的斗争。为了争夺那座金字塔的顶端,甚至亲兄弟之间的关系也会破裂,产生令人心酸的后果。在唐朝,这种激烈的权力斗争显得尤为明显。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得到太子之位,亲手发动政变,结束了自己兄弟的生命,才得以顺利继承父亲的皇位,最终登上帝位。而令人感慨的是,唐朝还有一个极为特殊的案例:在兄弟间的太子之位争夺中,长兄竟然主动将太子之位让给了弟弟,而弟弟即位后,更是将兄长追封为皇帝,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段历史的核心人物是唐朝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的登基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过程,很多人只看到了她登基后的辉煌,却忽视了她在争夺皇位时付出的极大代价。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的儿子李显继位,然而由于李显不愿被母亲掌控,最终被废除,而另一个儿子李旦被立为皇帝。虽然李旦表面顺从,但武则天的野心远不止做一个太后,她很快便让李旦失去了皇位,自己登基称帝。
此时,李显和李旦这对兄弟的身份变得复杂且尴尬。他们既是皇子,却又不是“武周”的皇子。毕竟他们并不姓武,如何能被视作女皇的亲生子呢?尽管如此,他们依旧是武则天的儿子,因此兄弟俩的身份显得尴尬而不安。幸好,随着武则天年事已高,李唐宗室联手大臣推翻了她的统治,李显得以复位。然而,经过一番折腾,皇权变得错综复杂。李显在位时,纵容家族成员,导致皇权逐渐落入野心勃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甚至两人联合毒死了李显,韦皇后还想模仿武则天称帝。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李旦和他的儿子李隆基,以及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成功铲除了韦皇后一党。李旦重新登基,但随之而来的一个大问题是,如何选立太子。在唐朝,这一问题曾经引发过许多动荡,因此对李旦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继承人尤为重要。
李旦有两个儿子都适合成为太子。嫡长子李成器是最符合传统的继承人,而三子李隆基则是一个功勋显赫的年轻人。李隆基参与了“神龙政变”推翻武则天,之后又在“唐隆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李旦恢复了皇位。因此,李隆基在国家的政治斗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得到了许多支持者的青睐。李旦作为父亲,深知李隆基是一个具备能力和智慧的年轻人,但同样,他也担心如果选择李隆基为太子,可能会再次触发兄弟之间的矛盾。于是,李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然而,就在李旦为难的时候,李成器做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他主动放弃了太子之位。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意识到相较于三弟,自己可能难以赢得广泛支持。他明白,自己如果硬要争取太子之位,可能会再次引发争斗,而这样的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好。于是,他主动上奏辞让太子之位,并给出了深刻的理由:“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意思是,在国家平稳时,长子继承是理所当然的,但在国家动荡时,最好由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样才能真正造福社稷,得到百姓的认可。
李成器的这一决定解除了李旦的困扰,也让李隆基顺利跨过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难关,成功成为太子。李隆基登基后,深知自己能够顺利继位,离不开兄长的谦让,因此他在即位后对李成器极为尊重,给予他优厚的待遇。不仅如此,李隆基还通过不断的物质补偿,表达了对李成器的深厚感情。在李成器生病时,李隆基派遣太医照顾他,并奖励了治病的僧人。每年李成器的生日,李隆基都会亲自前往祝贺,并赐予大量的珍宝。
这些举动虽然看似普通,但却体现了李隆基对长兄的极大尊敬。最为感人的是,在李成器去世后,李隆基追封了他为“让皇帝”,这一举动不仅是一种对兄长的尊重,也表明了他对李成器无私谦让的感激之情。
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权力斗争,但却也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即使在如同皇帝这种冷酷的角色身上,也能感受到手足之间的真情,李隆基在登基后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亲情与权力之间依然可以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