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晓木林 晓木曰兮历史系
早在先秦时代,中国汉民族形成之前的这段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夏、商、西周、东周等国。炎黄五帝的民间神话传说成分更多。在这个时期,汉人的祖先华夏人活动的范围在现在的河南、山东一带,也就是典型的中原地带。
这篇文章是一篇“极简新疆史”,我会按照中国历史王朝的发展脉络,梳理新疆的历史。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蒙古人、回鹘人、汉人、满人、藏人、回回等等民族纷纷上场,塑造了新疆的古代历史,也奠定了今天的新疆格局。文章较长,看完就能明白一件事: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无可置疑也没有非议。
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左右,周分裂成几个小国,开始了长达五个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同一时期,在中国黄河以北,蒙古大草原和西域一带,生活着一群统称为“北狄”的游牧民族。
北狄是当时生活在北方草原的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通古斯人(满人)三个种族的统称。这三个民族均属阿尔泰语系,他们在人种、血缘上有一定联系。
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中原的同时,匈奴人把其他游牧民族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统一了漠北大草原和西域,建立了强大的草原帝国——匈奴帝国,大约在公元前二三零~公元三八六年。
匈奴大体上分为三大部:大单于居中,控制蒙古大草原本部:左贤王居东,控制现今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及西伯利亚:右贤王居西,控制包括现在新疆在内的中亚大片土地。匈奴帝国的疆土北到西伯利亚,南到长城脚下,东到朝鲜半岛,西至里海。
秦朝逐渐统一中国后,版图包括现在的华东、华北、华中一带:北部以长城为界,西到甘肃河套,南到南蛮各国,东到沿海。除了华南和西南以外,基本上统一了目前汉族生活的土地,东北除外,开始形成汉民族。
秦朝的疆土比起北方邻国匈奴的版图,显得很小,而且,秦朝自灭周算起,维持了仅四十多年。由于北方的匈奴帝国经常攻打中国,秦始皇开始修建长城,防范匈奴入侵是修建长城的第一目的。匈奴帝国兴起于战国时期,消亡于公元四世纪的晋朝时期。它在大漠南北和西域一带持续了约六个多世纪。
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的秦朝前后只持续了十多年,于公元前二零六年被汉朝取代。此时匈奴帝国继续保持强大的实力,汉朝与匈奴多次军事较量的结果是匈奴胜过汉军,汉朝提出和亲政策,把汉朝公主嫁给匈奴国王,并且,每年向匈奴进贡大批丝网、白银等,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当时,汉朝的版图也只偏限于长城以南,甘肃河套以东,在原秦朝疆域基础上向南扩张,基本上涵盖了扣除现在甘肃、宁夏、东北、云南以外的中国本土和越南,汉民族的主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形成。
同时,匈奴帝国的版图也越来越大,包括现在的东北三省、朝鲜半岛、新疆、甘肃、宁夏、内外蒙古、西伯利亚和中亚五国。在匈奴人面前,汉高祖率师三十二万攻打匈奴,结果被匈奴冒顿单于的三十万骑兵,围困于今日之山西白登山,差一点全军覆没,自己也几乎丢了性命。后百用刘敬的和亲建议,将独身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冒顿单于,同时又赠送大量金银财宝作为停战条件,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汉朝江山。
汉武帝时期的四十余年之间,武帝倾全国之力,发动了对匈奴的十五次远征,双方各有胜败。匈奴和汉朝为了争夺丝绸之路,在西域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西域当时有楼兰、大宛、大月氏、夏、康居、乌孙等三十六国,这些国家当时大都是匈奴帝国的属国。
公元前一三八年,汉武帝曾两次派张寨出使西域,然而,张塞两次都空手而归。但是,他带回了有关这些国家的地理、国情等情报。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力量更加强大,汉将霍去病在河西走廊一带向匈奴发起进攻,此后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今甘肃一带。后设立四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这为之后进去西域做了准备。
公元前一零三年,汉朝皇帝刘彻派大将李广利率领远征军向西域出发,试图惩罚不肯出售汗血马的大宛王国,却被该国军队打败,汉军将士伤亡十万人左右,不得不撤回本土。
西域的另一个国家楼兰的首都位于今新疆若羌,位于罗布泊西部的楼兰城是该国重镇,公元前九二年,楼兰王死去,汉武帝派刺客斩杀了新国王,并以保护的名义派遣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进攻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
公元前七十一年,中国校尉常惠率兵帮助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对付匈奴。公元前六十五年,汉将冯奉世推翻了叶尔羌王的统治。公元前六十年,郑吉占领了吐鲁番,他本人作为汉军统帅驻扎在乌垒(今轮台县),以此控制整个塔里木地区。
公元前六十年,汉宣帝远征西域,征服了西域其他小国,最终,完全控制了天山南麓,并在乌垒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于是,汉人从匈奴人手中夺取了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西域诸国都成了中国的属国。由此,中国第一次开始了对包括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的军事控制。
但是,这些国家有时归属匈奴,有时归附于汉朝,玩弄两面派的策略,介于汉人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其政治生命。汉和匈奴对西域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公元四十八年,匈奴帝国内部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两个。南匈奴为了对付北匈奴,与汉朝结盟。到了公元七十五年汉明帝时,在匈奴的支援下,塔里木各地爆发了一次反抗中国宗主统治的运动。
焉耆王暗杀了中国都护陈睦。库车和阿克苏人包围了在喀什的班超。北车师(吐鲁番古城)王国杀了中国的封臣王安得,包围了中国的戊己校尉耿恭的堡垒,汉章帝命令班超和耿恭撤离塔里木盆地。
公元八十九年,汉朝与南匈奴联合出击北匈奴,北匈奴大败,一部分北匈奴西迁到欧洲,消灭了罗马帝国,建立了以阿提拉为首的欧洲匈奴帝国:另外一部分北匈奴继续在西域一带与汉朝抗衡。而南匈奴在汉朝保持强盛时,一直是汉朝可信赖的盟国,到汉朝衰落时,他们
成了汉朝的摧毁者。
汉朝朝廷因西域连续不断的叛乱丧失了信心,于公元一零七年,召回了在塔里木的全体驻军。从此,汉朝结束了在西域断断续续一百多年的宗主统治。此后,东汉开始进入衰落时期,公元二二零年,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此时,南匈奴乘机向南推进,越过了长城,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流域,在中国建立了几个匈奴人国家。
大多数人熟读《三国演义》,都很清楚这三个国家的活动范围偏限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此时,长城南北、甚至黄河流域成了匈奴人的领土。到了三国末期,由汉人建立的晋朝统一了魏、蜀、吴三国。不久,由于发生“八王之乱”,晋朝四分五裂。
在华夏中原地区同时出现了匈奴部落和其他民族建立的大大小小十六个国家,史称“东晋十六国时期”。这就是混乱的“五胡乱华”时代。与此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大漠草原和西域地区,匈奴人之后的突厥各部落开始崛起,又在匈奴帝国的故土上建立了一个草原国家——柔然帝国。
公元三零八年,一位盘踞在山西太原的拓跋部鲜卑首领,为了合法夺取汉朝江山,才用了汉人姓氏,起名刘渊。这位匈奴首领率领五万匈奴军,扬言是汉朝的合法继承人,遂在太原称帝,建立了“北汉”王朝,也就是在北部的汉朝,同时向晋朝发起进攻。
刘渊之子刘聪于公元三一一年占领洛阳,火烧晋国宫廷,俘获晋怀帝,然后向长安逼近。遭俘的晋怀帝被送往刘聪驻地平阳,强迫他作为刘聪的斟酒侍者,直到公元三一三年被杀。
在匈奴人返回平阳后,中国的新皇帝晋愍帝在长安建立朝廷,但是匈奴于公元三二六年卷土重来,又包围了长安城,迫使这位软弱的统治者投降。匈奴王又一次在平阳接见了被俘虏的中国皇帝,迫使这位皇帝在宴会上洗刷碗碟,最后,于公元三二八年把他处死。
晋朝丧失了中国北部领土后,一位皇族成员逃到南京,当时名建康,以长江为屏障,于公元三二七年,在南京建立了第二个晋朝,称为“东晋”。匈奴人刘聪作为古都长安和洛阳的主人,对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和山东地区进行了统治。
刘聪于公元三二八年死后,刘渊的突厥将领石勒在河北周围割地为王,建立名为“后赵”的新匈奴王朝。他的统治区很大,包括陝西、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甚至江苏北部和淮河流经的安徽。
另一个叫苻洪的匈奴王,于公元三五零年以长安为都,在陕西建立了独立的统治政权。他的王朝被称为前秦。他从前燕手中先后夺取了河北、山西、山东和河南,成了整个北部中国的主人。
公元三七六年,他吞并了另一个匈奴小国,甘肃的凉国。公元三八二年,他派部下吕光,去征服塔里木盆地。吕光接受了鄯善(罗布泊)王、吐鲁番(南车师)王和喀喇沙尔(焉耆)王、龟兹(库车)的归附。
苻洪之子苻坚在征服了中国北部的所有匈奴国家以后,试图要征服南部的东晋王朝。公元三八三年,他进攻淮河沿岸的东晋。但是,在淮河上游遭到惨败,从此一蹶不振。随之部下叛变,占得河北和山东,于是,建立了后燕国。
公元三八四年,苻坚下属姚苌以长安为首都,在陕西和河南部分地区建后秦,另外两位突厥将领在甘肃建立了两个小国,即以兰州为都的西秦,和吕光所建的后凉。公元四二三年开始,拓跋鲜卑人完成了对中国北部境内所有匈奴王国的统一,所有这些国家构成了北魏帝国。
公元四九四年,孝文帝把北魏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由此开始了拓跋人的汉化,拓跋人毫无保留地才用了中国文化,北魏孝文帝连年推行汉服、汉语、汉姓等彻底的汉化改革,北魏皇室拓跋氏改为元氏。由此,加快了北魏汉化的步伐。统治中国北部近三百年的拓拔鲜卑人,到了六世纪初已完全汉化了。后来,宫中爆发叛乱,王室开始分裂和内战。
公元五三四年,北魏帝国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支。东魏拥有河北、山西、山东、河南,以今天的彰德为都城:西魏拥有陕西、甘肃,以长安为都城。东、西魏后来都被他们的汉人大臣们推翻,于是,北齐王朝取代了东魏:北周王朝取代了西魏。这些拓跋鲜卑人融合到了汉人之中,成了北方汉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即中国北部的诸多匈奴突厥国家和南部的东晋形成对立局面,以及“南北朝时期”,即北方的北魏和南方的汉人国家——宋、齐、梁、陈四国的对立局面。
总之,北魏自三八六年建国,至五五七年西魏被北周取代,立国一百七十年,加上此前五胡十六国的一百三十年,也就是从东晋到隋朝的建立这段时间,控制中国北方整整三个世纪。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的佛教三大石窟,即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其中后两个是北魏时期拓跋人所建,而敦煌石窟也是后来甘州回鹤人的杰作。由此可见,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一直都在进行。
南匈奴人在中国本土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和拓跋北魏的同时,在长城以北的大漠草原和西域地区,突厥各部落在匈奴帝国原来的版图上建立了几个新的突厥政权,即:柔然国、嘱哒国和高车国,由于晋朝、南朝和这几个国家之间隔有北魏等国家,这些突厥国家与中国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历史交流。
到了公元五八一年,北周贵族杨坚推翻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到五八九年灭陈,结束了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原。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仅传位二世,前后不到四十年。
南北朝末期,北方蒙古草原的突厥部落推翻柔然帝国,建立了强大的突厥帝国。突厥帝国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国、蒙古草原统一了起来,并创造了突厥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
这个突厥语系横贯整个亚洲,覆盖了从东北亚到蒙古大草原,从中亚腹地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包括了长城以北蒙古大草原和整个新疆地区。突厥帝国很快开始和当时的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和隋唐帝国抗衡。突厥军队曾经逼近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城,甚至差点迫使大唐帝国迁都。
此时的突厥帝国,已经控制了东至辽河上游、西至里海沿岸、南至中国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包括现在的内外蒙古全境、中国东北、中亚包括新疆、西伯利亚等地的广大地区。帝国的首都设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于都斤山。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突厥人就建立了一个疆域超过一万华里的国家。
在室点密可汗管辖西域时,离间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关系,并怂恿他们挑起战端,结果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从公元五七一年起,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战争。隋朝皇帝一边对突厥人采取和亲,把公主嫁给突厥国王,暗中对突厥汗国采取离间政策。
到了公元五八三年,突厥汗国最终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西突厥汗国定都于新疆焉耆,东突厥汗国则继续在原帝国首都。公元六一五年,隋炀帝在高丽进行的战争失败使隋朝威信扫地时,东突厥始毕可汗乘机攻打隋朝,爆发了著名的“雁门事件”。接着,隋朝爆发内战,导致六一八年隋朝覆灭。此后到唐朝统一,东突厥一直是北踞蒙古草原的强势军事集团。
公元六二四年,唐朝建国初期,东突厥可汗率领骑兵队伍对唐帝国都城长安进军。隋末乱世时的军阀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李渊,为了夺取中央政权都先后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求其军事援助,公元七百年,大唐开国元勋李世民甚至向东突厥可汗屈膝称臣。唐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便著手解决突厥威胁,派李靖与张公谨领军北击。
大唐贞观三年,李靖的六路大军,揭开了唐代与突厥三十余年的战争。公元六五九年,东突厥被打败,并沦为唐帝国的属国。此时,西突厥占有准噶尔盆地周围东到玉门关,西到里海,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唐朝征服东突厥后,开始了对西突厥战争。最后,唐军于公元六五九年,灭国王真珠叶护于双河,西突厥也被打败。唐朝先后在西域设置了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个军事据点,和两个都护府。唐朝的势力范围延伸到中亚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地区。
正当唐朝已经实现在中亚的征服目标时,形势突然改变。从公元六六五年起,西突厥的各部落开始反叛中国指派的可汗们。公元六七零年,他们在塔里木盆地从唐军手中夺取了被称为“四锁”的一焉耆、库车、于阗和喀什。这次唐朝对西突厥汗国的控制也持续了十一年。
公元六八零年,在东突厥汗国原王室后裔骨咄禄可汗率领下,东、西突厥人联合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恢复了突厥帝国。突厥人很快赶走了唐军,骨咄禄发起进攻,先是收回了东突厥汗国的失地——漠北蒙古大草原,公元六八五年攻入太原北部的忻州,大败唐军。
公元六八七年,攻北京西北部的昌平。同年秋,攻山西朔平。骨咄禄于西元六九一年去世。他的汗位由他的兄弟默啜继承,使突厥帝国再次达到了鼎盛时期,又恢复了以前的版图。
公元六八三年,高宗皇帝去世,其遗孀武则天掌权,突厥人继续进攻中国领土,中国宫廷拒绝了默啜可汗的蛮横要求,默啜对宣化以南进行远征,席卷了蔚州,进攻河北保定,又取赵州。公元六九四年,攻占了宁夏附近的灵州,山西北部的代州等等。
后突厥帝国建立起来后,在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下游,默啜可汗成了一个东起中国边境玉门关,西到里海,包括新疆和河中地区,今中亚五国的突厥各部落的君主。
公元七四五年,另一个突厥部落回鹘,维吾尔的变音,首领率部众推翻了突厥帝国。突厥各部大多数归附了回鹘政权,一部分则西迁到了中亚、西亚。从此,回鹘维吾尔帝国,在公元七四五~八四零年取代了突厥帝国。
它对蒙古大草原和西域的统治持续了一个世纪。当时的回鹘帝国的政治中心在蒙古高原,正当回鹘人在北方草原攻打突厥政权,忙于建国的时候,唐朝雇佣的突厥将军阿史那乘机攻打西域的葛逻禄、突骑施等突厥部落,并再度控制了西域的安西四锁焉耆、库车、喀什和于阗,和巴尔喀什湖以南的伊犁河三角洲。
公元七二三年,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北庭都护府。这次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持续了二十八年,直到公元七五一年,被阿拉伯人联军赶回了玉门关以东的本土。到了八世纪初,阿拉伯帝国扩张到中亚一带,唐朝为了争夺这块丝绸之路要道,派大将高仙芝领三万大军攻打阿拉伯人。
公元七五一年七月,阿拉伯大军与高仙芝的唐军在怛罗斯大战,高仙芝被这些联合部队打得大败,唐军一败涂地,高仙芝率残兵逃回了长安。直到一千年后的一七五九年,清朝再次征服新疆。
公元七五五年,唐朝国内发生突厥将军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占领了长安、洛阳,唐玄宗逃亡四川。玄宗之子肃宗皇帝向回鹘人求援,并答应将唐朝公主嫁给回鹘国王,而且,每年给回鹘布帛两万匹。结果,回鹘国王派大军进入中原帮助平叛,并很快消灭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解放了长安和洛阳,扶植唐肃宗坐上皇位后,带了唐朝赏赐的金银财宝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此后一百多年里,回鹘从伊朗接受了摩尼教和源于叙利亚的粟特字母,并从粟特字母中发明了自己的文字。在九世纪,这种文字已取代了鄂尔浑河的古突厥字母,成了所有突厥民族通用的文字。借助回体文,回鹘创造了最早的突厥文学,他们把伊朗文的一些摩尼教经典和梵文、吐火罗文和汉文的大量佛经译写成突厥文。于是,回鹘文比其他的突厥蒙古各族更先进,在突厥蒙古各族中,以及往后的成吉思汗时代,回鹘人被称为“先生”。
然而,在变得文明的过程中,回鹘衰弱了。公元八四零年,由于当年蒙古草原出现空前的严寒,冻死了无数百姓和牲畜。除了这场灾难,再加上另一个突厥部落的攻击,回鹘帝国彻底瓦解了。回鹘人失去了对蒙古草原的控制之后,开始分三路大规模西迁。一部分维吾尔人于公元八四三年定居在塔里木绿洲的高昌吐鲁番、焉耆和库车等地。与此前就生活在这里的突厥部落会合,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这个国家的版图主要是现在新疆的北部、东部和中部。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佛教信仰,创造了灿烂的佛教文化。这个王国一直延续到十三世纪,维持了约四百年。
另一批维吾尔人,迁移到甘肃一带,约在公元八六零年建立了甘州回鹘王国。领土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青海北部。也就是所谓的黄头回鹘。现在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裕固民族就是他们的后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被同化,成了中国西北汉人的组成部分。
大约公元八四六年,第三批维吾尔人投奔到天山和帕米尔一带的葛逻禄、突骑施等亲属突厥部落,与他们一起以喀什噶尔,今喀什为中心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它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新疆南部、吉尔吉斯、塔吉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哈萨克南部的广大中亚地区。此时,唐朝已灭亡,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从此,回鹘的活动中心从漠北蒙古高原迁移到了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出现了又一次的民族大融合。回鹘人与当地的突厥各部落融合后,形成了现在的维吾尔族。有些学者认为维吾尔族不是新疆的原住民,汉族人比维吾尔人早一千年进入了塔里木盆地。
唐朝于公元九零七年,被黄巢领导的一次大起义推翻,突厥部落的一支沙陀人在唐朝的废墟上建立了后晋、后梁、后唐等国。从此,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代。
十世纪后期,突厥人基本上已经离开了北方蒙古草原,主要生活在西域天山南北、中亚两河流域和中亚大草原,甚至到了高加索和小亚细亚半岛。
他们在这些地方先后建立了高昌回鹘汗国(在新疆中部、北部、东部)、甘州回鹘王朝(在甘肃和青海北部)、喀喇汗王朝(新疆南部和中亚五国一带)、伽色尼王朝(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一带)和塞尔柱王朝(在伊朗和土耳其、亚塞拜然一带)等佛教和伊斯兰国家。
而在北方蒙古大草原上,此时又崛起了其他几个游牧民族。在十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之间,他们在蒙古草原和中国的北方黄河流域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契丹人建立了辽国,党项人建立了西夏国,女真人建立了金国。
公元九六零年,依靠父亲赵弘殷任后唐政权的禁军指挥使起家的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南部,建立了宋朝,北部与上述辽、西夏、金国为界。这几个国家之间不断地发生争夺地盘的战争,宋朝节节败退,被迫迁都南京,宋朝的江山剩下长江以南,直到十三世纪这些国家全部被蒙古人一一征服。
十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中原地区的局面是:延续了三个半世纪的五代十国争强,宋、辽、金、西夏对峙,此时的中国已经四分五裂,中国的一半领土在外族统治之下。在同一个时期,远在中国以外,包括新疆的西域地区则并存着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朝、甘州回鹘王朝三个国家。
九世纪末,建立了喀喇汗王朝的首领毗伽关·卡迪尔汗把中亚地区使用突厥语的诸民族统一了起来,其孙萨图克·博格拉汗首先皈依了伊斯兰教。九六零年,木萨·阿尔斯兰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十世纪末,打败了伊朗萨曼王朝。十一世纪初,在经过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后,建立地跨葱岭东西的强大王朝,成为中亚霸主。
十一世纪初,喀喇汗王朝达到鼎盛时期,其疆域包括今新疆南部,以及吉尔吉斯、塔吉克和哈萨克南部、乌兹别克等地的整个中亚地区。首都在八刺沙衮,陪都在喀什噶尔。
一零四一年,喀喇汗王朝分裂为东、西两部。后来西部沦为另一个国家——塞尔柱王朝的附庸,控制新疆的东部政权被喀喇契丹人,西辽消灭,紧接着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占领。威震中亚的喀喇汗王朝统治中亚三个半世纪,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方面,在新疆与中亚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整个突厥历史上最显赫辉煌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包括新疆在内的西域地区出现了空前的文化繁荣,他们接触了阿拉伯、波斯和希腊文化,出现了大批的文学、哲学、数学、天文学学者,以及举世闻名的著作。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宋朝建立了贸易往来。这一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了十三世纪末西辽的入侵,和接之而来的成吉思汗之征服。
维吾尔学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和他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突厥语大词典》,以及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和他的长诗福乐智慧,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典型代表作品。在政治、经济方面,喀喇汗王朝长期与中原保持有密切联系。
到了公元九三三年夏,在喀什噶尔的喀喇汗国王萨图克·博格拉汗向居于华北的辽朝契丹国派出第一个友好使团,九四零年辽朝派使团回访成功。据史书记载,一零零九年,玉素甫·卡迪尔汗开始向宋王朝派出了第一个友好使团,至一零八八年间,喀喇汗王朝共向宋朝派出使团达五十多次。
同时,以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回鹘王朝,是信仰佛教的另一个维吾尔国家,它统治着新疆中部、北部和东部,这里也出现了繁荣的佛教文化。其疆域最盛时东起敦煌、西抵今吉尔吉斯伊塞克湖、北逾天山、南隔沙漠而与于阗相连。
公元九八一年,高昌回鹘王遣使者访问宋朝,宋太宗派遣王延德出使高昌。两国之间也建立了友好往来。高昌回鹘国的统治延续了四个多世纪。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高昌的维吾尔人也实现了从游牧经济到定居的农业经济的转变,完成了维吾尔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构整合,使维吾尔人逐渐融合其他突厥部落而形成这一地区的主体民族。
公元八四零年,在甘肃、青海一带建立的甘州回鹘虽然是小国,但是它统治河西走廊和敦煌一带近三百年,控制了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这部分回鹘人也是敦煌佛教文化的主人之一。一二三八年它被西夏所灭,后来销声匿迹,只剩下现在甘肃的裕固族后裔。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这个国家和中国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和当时的辽、金、西夏、宋发生过战争,也建立了友好关系。
从这个历史阶段,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混战时期,后来宋朝统一了中国的南方,而藏族、蒙古族和满族部落所建立的西夏、辽、金等国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长城以南的黄河流域,占据中国的北方领土长达三百五十年。当时的宋朝虽然文化繁荣,但是军事实力却非常的薄弱,始终没有能够把这些民族赶出长城。
直到十三世纪下旬,成吉思汗的蒙古人征服了所有这些国家。宋朝与远在西域的三个维吾尔国家——喀喇汗、高昌回鹘、甘州回鹘王朝之间发生过外交和贸易往来。
到了十三世纪初,蒙古人崛起,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很快就征服了辽、金、西夏、宋朝以及中亚、西亚,一直打到了欧洲。成吉思汗死后,其子孙四分天下,拔都在欧洲俄罗斯草原建立了钦察汗国(一二五五~一四八零年),察合台在中亚建立了察合台汗国(一二六四~一五一三年),旭烈兀在伊朗、阿富汗建立了伊儿汗国(一二五六~一三三六年),最后,忽必烈在中原和蒙古本土建立了元朝(一二七一~一三六八年)。
成吉思汗之子察合台在中亚建立自己的察合台汗国,后来又兼并了窝阔台汗国。从此,新疆便进入了察合台汗国的版图,这个国家的版图包括现在的新疆、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等地。这一片地带是穆斯林人居住的地区,而察合台汗国的上层蒙古族统治阶级和蒙古军队只占人口极少数,就像后来的清朝少数满族人统治中国数亿人口一样。因此,察合台建国后不久,他的子孙逐渐开始被突厥人同化了。
十三世纪末,察合台蒙古国王改信了伊斯兰教,他还下令全国的蒙古人立即接受伊斯兰教,违者将遭受马蹄铁钉在额头的刑罚,很快,境内所有蒙古人全部变成了穆斯林。这些蒙古人改信伊斯兰教后,开始讲突厥语,并且完全融合在当地的突厥人里去了。从此,察合台汗国实际上已变成了一个穆斯林突厥人的国家,就像后来满族人的清帝国逐渐变成了中国的一个朝代。
这个时期,在察合台汗国境内以前信仰佛教的高昌维吾尔人也接受了伊斯兰教,从此,维吾尔人正式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进程。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时,维吾尔突厥文曾被钦察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察合台汗国作为官方文字使用。这个官方突厥语随后逐渐形成了所有突厥人通用的语言文字——察合台突厥语,同时出现了一系列察合台突厥文学作品。
不仅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被同化了,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的蒙古人后来也都改信了伊斯兰教,被当地穆斯林同化后融合到这些民族里去了。在阿富汗和伊朗现在仍有很多讲波斯语的穆斯林哈扎拉蒙古人,他们就是伊儿汗国的蒙古后裔。今天俄罗斯境内的鞑靼人,也有钦察汗国蒙古人的血统。
忽必烈于一二七一年征服中国后,建立了元帝国,把蒙古本土、西夏、金、宋和大理国合并于元。元朝蒙古人把本国人分成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中亚突厥移民:第三等:汉人,指原金国地域的北方汉人: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的汉人。
蒙古人征服中亚、西亚在先,占领中国在后。察合台和旭烈兀占领中亚和西亚后,派出大批包括维吾尔人在内的穆斯林军队帮助忽必烈攻打中国。同时,把大批以维吾尔人为主的穆斯林学者,如天文学家、建筑师、工匠遣送到元大都,开始了当今紫禁城的修建。
忽必烈征服中国的穆斯林将军们显示出他们卓越的军事才能,为蒙元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南征北战,每占领一个地区,留一部分军队驻守、屯垦,而他们的大本营设在西北,这就是中国回回遍天下,形成大分散小集中格局的原因。
特别是攻占大理国,基本上是突厥军队的功劳。随蒙古人来华的中亚穆斯林学者也显示出他们的才华,帮助蒙古人管理国家,从而受到忽必烈汗的信任和重用。据《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和《新元史·行省宰相年表》所举,有一百多人次的穆斯林在元朝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军队中担任高阶职务,其中有部长级大臣五十人次,四名达到了副首相级,如赛典赤·胆思丁、哈三、道刺沙、白杜鲁丁。
忽必烈汗把元朝疆域划分为十二个省,其中八个省的省长是穆斯林,县级以上的官员基本上是穆斯林,而这些穆斯林官员以维吾尔人为主。回回司天监掌管天文与历法,由维吾尔天文学家札马鲁丁、伊萨·伊本·艾比·舒克尔主持,有二十几名穆斯林学者在其中工作。一二六七年,札马鲁丁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编献《万年历》。
蒙古人在征服世界各地的过程中,聘请了很多维吾尔人作顾问和军事将领。在元朝建国后的和平时期,元朝皇帝们认为维吾尔人的文化素质高,曾经帮助过蒙古人打天下,而且十分善于治理国家,因此,他们先后从邻国察合台汗国聘请了无数维吾尔人在元朝担任各类官员,并且才用了维吾尔文字。
于元朝任职的维吾尔学者,在把中亚、西亚伊斯兰文明带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譬如说,维吾尔族的鲁明善编写的《农桑衣食撮要》一书,就是中国第一部农事历书体裁的农学著作。
蒙古人西征会给阿拉伯及中亚突厥伊斯兰文明带来灾难性的毁灭,同时,也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蒙元时期大量穆斯林入华,带来了伊斯兰地区先进的科技文化,包括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化学等方面科学的技术,极大化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
现在中国的回族绝大多数居住在西北与西南的云南,因为那里原来是随蒙古人来华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军队的大本营,其次散布在全国各地。这些回族人便是包括维吾尔人在内的中亚突厥穆斯林的后裔。
元朝蒙古人对中国的统治不到一百年后,就被朱元璋于一三六八年赶出了长城。元朝蒙古人逃回蒙古大草原后,在长城以北继续了忽必烈蒙古政权,直到一六三四年,最后一个蒙古大汗林丹汗被满族人杀死,统治中国一个世纪的忽必烈帝国最终灭亡。
需要注意的是,元朝疆域只限于中国本土,不包括忽必烈的兄弟们在其他地方建立的国家,这是一个被史学界公认的事实。蒙古人在中亚、欧洲等地建立的其他三个国家都是独立并存的,和元朝是平等的国家。这四个国家之间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并没有一个中央政权的管辖,不能说这些地方会是元朝的版图,更不能说当时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版图,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察合台汗国于一三八八年,被另一个国家——帖木儿帝国兼并,察合台国王臣服于帖木儿。由此,新疆并入了该帝国的版图。中亚传奇式人物帖木儿,在一三七零年至一四零二年之间短短的三十二年里,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之一——帖木儿帝国。他的帝国包括整个中东、中亚,从印度河到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帖木儿试图像成吉思汗那样征服世界,于一四零五年病逝于远征明朝的途中。
一四零五年,帖木儿帝国瓦解,维吾尔人在天山南北恢复和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东察合台汗国(一四零五~一五一三年)。东察合台汗国定都别失八里,如今的新疆吉木萨一尔县北,后迁都亦力把里,今伊宁市,对新疆进行了一个世纪的统治。
一五一四年,赛伊德·阿里汗击败各政敌,率兵攻下喀什噶尔、叶尔羌、和田等天山南部各地,最后占领吐鲁番和伊犁,推翻了东察合台汗国,在新疆叶尔羌,今莎车建立了赛伊德汗国(一五一四~一六九五年),也称“叶尔羌汗国”。
赛伊德汗国当时的疆域,包括了现在新疆全境和中亚的吉尔吉斯、费尔干纳和喀什米尔等地。与同一时代的邻国——印度的莫卧儿王朝、中亚的昔班尼王朝、波斯王朝,以及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一三六八年,明朝取代了元朝后,明朝的版图限于长城以南,玉门关以东。为了巩固北方边境,防止蒙古人再次入侵,明朝继续修建了长城边境。明朝末期,赛伊德汗国正逢鼎盛时期,两国互派使节访问,友好往来。除了一五三一年在哈密曾经出现过一次纠纷以外,双方没有发生过战争。
明朝的统治持续了二百多年后,于一六四四年被满族人推翻,中国开始进入满清帝国时期。公元一六四四年,努尔哈赤率领满族人越过长城,打入关内并推翻了明朝政权。满人只用了三十七年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全部领土,建立了满清帝国。
清军入关对中国的征服中,把东北大片领土也同时带入了清帝国版图。同时,在二百六十多年的统治过程中,满族人最终融化在汉人的汪洋大海里。
清朝初期,清帝国的版图在明朝领土的基础上只是增加了东北地区。而当时的蒙古(准噶尔汗国、喀尔喀四部)、新疆(赛伊德汗国),以及西藏都是独立的国家。
一六七六年·蒙古贵族噶尔丹自立为准噶尔汗,并统一了西蒙古诸部,在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和蒙古西部建立了准噶尔汗国(一六七六~一七五九年)。
一六七零年起,赛伊德汗国发生内订,维吾尔人分裂为黑山派和白山派两个教派,相互争权夺利。喀什的白山派宗教首领阿帕克和卓举兵叛乱,试图夺取赛伊德汗国的政权,结果被国王伊斯马伊汗打败。后来,阿帕克经过喀什米尔逃往西藏投奔五世达赖喇嘛。
达赖便写信给噶尔丹,要求他帮助阿帕克和卓恢复地位。此时噶尔丹已占领哈密和吐鲁番,阿帕克和卓的求助正中其意。于是,当阿帕克和卓带了达赖的信去见噶尔丹时,噶尔丹马上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于一六八一年派准噶尔蒙古军队一万二千多人越天山南下,攻估了赛伊德汗国的首都叶尔羌,俘获了国王伊斯马伊汗。
噶尔丹占领叶尔羌后,任命赛伊德汗国的汗室成员、吐鲁番巴拜汗之子阿布都热西提为赛伊德汗国国王,作为自己的附庸,阿帕克也恢复了宗教首领的地位,然后,率兵返回了天山北路。阿帕克和卓以每年提供十万两白银给准噶尔人作为条件。
一六八二年,赛伊德汗国发生暴乱,阿布都热西提从叶尔羌逃奔伊犁,由于他执政时排挤阿帕克和卓,噶尔丹将其囚禁。随后,阿布都热西提的二弟穆罕默德·伊敏被拥立为汗。在他在位期间,曾两次秘密向清政府进贡求助,力图摆脱亲噶尔丹的白山派势力对自己的控制,但未能成功。
一六九二年,阿帕克和卓发动各地信徒暴乱,杀害了穆罕默德·伊敏汗。在阿帕克和卓操纵下,其长子雅赫雅继承汗位。此后,赛伊德汗国实际上成了由和卓们幕后操纵的一个国家,直到一六九五年,最后一位国王穆罕默德·穆明汗被赶下台,赛伊德汗国结束。从此,阿帕克和卓的后裔和卓们成了这个国家的员正统治者,新疆从此进入了“和卓汗国”的统治时代(一六九五~一七五九年)。
就这样,维吾尔人建立的赛伊德汗国存在了约二百年后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被准噶尔人扶植的傀儡政权——和卓汗国。此时的新疆实际上已是准噶尔汗国的一个保护国。它的疆域只包括新疆天山以南地区,而天山以北则在准噶尔蒙古国的控制之下。
此时的噶尔丹雄心勃勃,企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遂起兵进攻漠北喀尔喀蒙古四部。一六八八年,噶尔丹大军攻入漠北,喀尔喀土谢图部、车臣部等迎战失败,乃逃入长城以内,向清帝国求助。噶尔丹企图如成吉思汗击败金国那样击败满清帝国,遂于一六九零年率军杀入长城。
清康熙大帝率大军北上迎战。双方会战于北京以北七百里,张家口以北的乌兰布通,噶尔丹大败而退。清帝国将蒙古东部大片地区并入了自己的版图。
公元一六九七年,清康熙三十六年,噶尔丹在与清朝军队作战失败后死亡。和卓汗国的国王——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的孙子阿合玛特和卓趁机宣布摆脱准噶尔蒙古人的控制,拒绝提供原先答应每年上贡的白银给准噶尔汗。一七零零年,准噶尔部新即位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率兵攻打和卓汗国,占领首都喀什噶尔。阿合玛特和卓等被押送到伊犁拘禁,黑山派首领达尼亚力和卓又在准噶尔蒙古的庇护下,登上了和卓汗国的王位。
到了一七二零年,清军进入西藏,饱受准噶尔军蹂躏的西藏人也在后方策应,准噶尔军战败,策零顿多布的军队退回了蒙古本土。随后,康熙在西藏设立办事大臣,西藏包括青海,正式成为满清帝国的藩属。
一七二七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清朝雍正皇帝发军进攻准噶尔遭到大败,清军退出科布多。一七三五年,雍正和准噶尔汗国签订和约,规定两个国家以漠北杭爱山为界,以东属清帝国,以西属准噶尔。
一七四五年,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遂衰。经过一番内乱,一七五三年,策零顿多布之孙达瓦齐即位,而清帝国雍正帝也早于一七三五年死去,乾隆帝继位。此时,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为了争夺准噶尔的统治权发动了内战,结果阿睦尔撒纳兵败,不得已率所属二万多人投奔清廷,并求清帝国帮助他夺取王位。
一七五五年,乾隆派清将班第和阿睦尔撒纳率领的远征大军五万人进攻准噶尔汗国,结果,准噶尔人被彻底打败,达瓦齐被绑送清军。但是,清朝并没有让阿睦尔撒纳当国王,只是晋封他为双亲王。阿睦尔撒纳不甘心臣服清帝国,遂起兵反抗。
一七五八年,乾隆派兆惠率清军大举攻打阿睦尔撒纳,将准噶尔人几乎杀绝。据史书记载,当时兆惠的军队对准噶尔蒙古人的大屠杀是举世罕见的。阿睦尔撒纳逃往俄国。
由此,称霸中亚和蒙古草原一个多世纪的准噶尔汗国被彻底消灭,至今只留下一个地理名词“准噶尔盆地”,而无准噶尔人了。这不仅标志着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的灭亡,也标志着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对天山以北几百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蒙古大草原和天山北部的准噶尔盆地成为了满清帝国的组成部分。
在清军和阿睦尔撒纳的联军打败准噶尔国王达瓦齐的那一年,公元一七五五年,清军占领了伊犁。曾被准噶尔人囚禁在伊犁的白山派和卓首领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史称“大小和卓”获得了自由。
他们请求清军帮助推翻准噶尔人在和卓汗国扶植的黑山派政权。清军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借给他们一支军队,大小和卓率领从清军那里借来的这一小支部队,先后从黑山派手中夺取了乌什、吐鲁番、喀什,最后夺得叶尔羌。
公元一七五七年春,波罗尼都和霍集占占领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大功告成后,就要求清军撤出。清军通过驻扎军队来控制这个维吾尔人和卓汗国,引起和卓们的强烈不满。后来,就利用阿睦尔撒纳与清朝政府之间刚刚爆发的战争宣布和清军断绝关系,并杀死了那些借来的清军士兵。如此过河拆桥,只能是自寻死路。
随后,波罗尼都自立乌巴图尔汗。当清军消灭了阿睦尔撒纳后,马上大举进攻和卓汗国。公元一七五八年,一支由著名的清将兆惠率领的清军从伊犁河南下到塔里木,霍集占在库车附近被打败后,躲到叶尔羌。与此同时,波罗尼都围攻兆惠,致使兆惠所率的三、四千名士卒被包围在喀什黑水营达三个月之久。
一七五九年初,援军赶来后,兆惠才得救。叶尔羌和喀什先后沦陷,兆惠砍下了大小和卓的人头,屠杀了王室老老少少全家三百多人,没有杀霍集占之妻香妃。
兆惠把美丽无比的香妃和大小和卓的头顾一起带到北京献给了乾隆皇帝。后来,被太后赐死。由此,一七五九年,天山南北被清帝国彻底征服,和卓汗国灭亡。满清帝国在这个国家又扶植了帮助过清军入侵的维吾尔贵族地方政权,新疆从此变成了满清帝国的领土。
后来,大小和卓的后裔逃到了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随后开始在当地招兵买马。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和卓,从一八二零年至一八二八年间,从浩罕国率兵攻打清军,先后五次占领了南疆。一八二八年初,反复无常的张格尔在阿克苏被清军捕获,押往北京处死。
一八三零年八月,张格尔之兄玉素普和卓攻陷喀什噶尔、英吉沙尔二城。一八四七年七月,和卓后裔穆罕默德·伊敏又一次率军攻估喀什噶尔等地。一八五七年,阿里汗和卓再次进入南疆,又一度攻占喀什噶尔和英吉沙尔二城。这些反叛行为无一例外都被清军镇压下去了,每次镇压都是以血洗和屠城告终。这就是新疆近代史上的“十二和卓之乱”。
一八六四年,在中国发生太平天国运动和陕甘回民起义的同时,新疆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清叛乱。热西丁和卓攻占了库车县城,杀死库车办事大臣等清朝官员。烽火迅速燃遍天山南北。在库车起义之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库尔勒、乌鲁木齐、喀什噶尔、和田、哈密、塔城和伊犁等地也爆发叛乱。
到了一八六六年,少数险恶用心之人跟随阿古柏占据我国新疆领土,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国”。十九世纪末,清朝的李鸿章与左宗棠之间发生了海防、塞防之争,左宗棠主张攻占哲德沙尔国,认为在西北“自撤藩笼,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会招致英、俄渗透”。
结果,一八七五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一八七六年,左宗棠率六万湘军,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进军新疆。次年与阿古柏的军队展开了激战,经过几年的战争,清军收回了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一八八一年,阿古柏的军队被彻底打败。
关于左宗棠出征新疆之前,在大西北解决回民反叛的故事,我们后面会详细叙述。
到了公元一八八四年,清政府正式宣布新疆纳入行省体系中,刘锦棠成为首任新疆巡抚。纵观几千年来的历史和故事,新疆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安逸和平的。只有别有用心之人肆意挑唆,或者利用某些极端思想的时候,新疆才变得不安定。总之,等到清朝时期,无论是北疆的蒙古人,还是南疆的维吾尔人,都成为清朝行政体系中的一部分。满人皇帝和汉人将军,将回民叛乱镇压后,重新巩固了新疆的控制。
新疆的故事,还没有结束!
民国时期,军阀遍地。
西北回民,新疆穆民,又是什么情况?
满人、藏人、蒙古人退场之后,汉人会如何思考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