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士兵明知必死,为何还愿站在第一排?
创始人
2025-09-26 20:32:12
0

01

通常而言,指挥官总会将装备精良、身经百战的精锐老兵部署在前排。

十九世纪英军在阿富汗作战时,便敏锐捕捉到对手冲锋的特点:每次进攻,总有数十名战斗力最强的士兵充当先锋,其余部队则紧随其后。

英军发现了其中的关键:只要集中火力击溃这股“尖刀力量”,即便后续敌军人数再多,也会因失去核心支撑而瞬间溃散。

古代中国军队也是这样:

“(谢)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资治通鉴》

“得汉人勇者为前军,号撞命郎。”

——《宋史·外国传二·夏国下》

所以,在古代战场上,前排往往是精锐的专属位置,绝非普通士兵能随便站的。

这些人要么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要么是训练有素的核心力量,不仅个人勇武过人,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极强——即便面对敌军排山倒海的冲锋,也能稳住阵脚、顶住压力,不会轻易溃退。

对他们而言,站在前排既是荣誉,也是能力的证明,某种意义上,这份“不退”的坚守,正是军队战斗力的根基。

02

而且古代战场上,弓弩对射本是常态,两军真正陷入近身肉搏的机会其实不多。

对阵之时,双方往往先以弓弩远程压制,或是凭封锁围困拖垮对手,待其粮草耗尽再寻战机,不会轻易投入正面对决。

一场大规模会战里,这类封锁、骚扰与试探往往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真正决定胜负的短兵相接,反倒很短暂。

这意味着,士兵所承受的杀伤,多数来自弓弩等远程武器。

在弓箭抛射的覆盖下,无论前排后排,中箭的概率本就相差无几。

而前排士兵作为精锐,通常配备更精良的甲胄,防护更为周全,反倒比后排更添一层安全保障。

03

除此之外,战场阵型的动态调整也让“前排风险”被进一步分摊。

比如罗马军团经典的三线横列战术,士兵会根据战局交替上前,并非固定一批人始终顶在最前方;

古代骑兵冲击时,也多以小队为单位轮番上阵,很少让同一批人马从头打到尾——毕竟人和战马都需要喘息,持续高强度作战难以为继。

这种轮换机制下,士兵无论身处前后排,都可能在不同阶段直面敌人,活命的机会相对均等。

既然每个人都有轮到前排的可能,自然也就少了许多怨言,更能专注于配合与执行。

罗马军队队型变换示意图

更重要的是,那些久经沙场、屡获大胜的精锐部队,往往对胜利有着近乎本能的笃定。

像战争史上以正面硬撼闻名的马其顿方阵、瑞士方阵等,在其巅峰时期,几乎未尝过正面冲撞的败绩,甚至创造过伤亡比悬殊的辉煌战绩。

无数次胜利的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只要阵形保持严整、寸步不退,最终溃败的必然是对手。

这种刻在骨子里的自信,让士兵们在面对强敌时,根本生不出逃跑的念头——对他们而言,坚守阵型本身,就是通往胜利的唯一路径。

戚继光说过,战争有算定战、舍命战、糊涂战三种情况,以上说的是算定战。

如果打起来后敌方也很强悍,双方势均力敌,大概就相当于戚继光所说的死命战。

在这种情况下,有经验的老兵都明白只能硬挺下去,一旦己方坚持不住先崩溃,唯一的结局就是被敌人单方面屠杀。

04

当然,以上所说都是上得了阵、杀得了敌的,平均水平线以上的职业军队。

但在人类大大小小无数次战争中,很多时候战争的主角是毫无作战经验的业余选手。

他们无法准确预测战争的胜负,可能仅仅从人数对比上判断敌我力量的对比,可是视觉有时候会骗人的,所谓草木皆兵的典故正是这个道理,善于用兵的将领往往会利用这一点。

精锐部队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军队打造成精锐部队?

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锐老兵如果面对必死的局面,也可能会权衡利弊,产生逃跑的念头。

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约束在军阵前列?

说到底还是要靠严明的军纪。所谓军纪严明,无非是厚赏和重罚。

军中常见赏赐一般有斩首、斩将、夺旗、先登等事由,在许多朝代,斩获敌人首级所得赏赐都是极为丰厚的。

秦法以首级论功,斩获敌军甲士首级一枚,加爵一级。

明朝也采用此法:

“宣德九年,定南方杀满贼例:凡斩贼首三颗以上及斩获首贼者,俱升一级;斩首二颗,俘获一二人,斩从贼首一颗以上及目兵兵款有功者,俱加赏不生。”

——《武备志》

戚家军斩首一级赏银三十,这在当时绝对算一笔很大的财富了。

站在前排的士兵,割取敌人首级的几率自然要大得多,然而这样也会造成一些混乱。

“凡临阵的好汉,只有数人,每斩获首级,常是数十百人丛来报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来报功,使众兵相望误认是败走。”

——《纪效新书》

为了不让别人抢功,混战中前排士兵往往持人头退到后面报功,导致全军败走。

虽然戚继光后来制订军法严禁此类事情发生,如另有专人割人头,斩首数算全队功劳等,可是不可否认,在之前漫长的岁月里,抢人头领军功是那些最彪悍的士兵站在前排主要驱动力之一。

除了厚赏斩首之外,战场上夺旗、攻城时先登都能得到极为优厚的赏赐,

“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

——《韩非子》

万历援朝明军攻打平壤时,李如松开出赏格,第一个登城的赏银五千两。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此优厚的赏赐足以让人趋之若鹜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部分时间还是需要有人当肉盾,抵挡骑兵的强力冲击,这时好像也没什么获得赏赐的机会,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要钱不要命的。

05

真正让士兵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敢擅离职守的,还是严酷的军法。宋朝军法规定:

“临阵,非主将命,辄离队先入者,斩。”

明朝戚家军军法规定:

“凡一人对敌先退,斩其甲长。若甲长不退而兵退,阵亡,甲长之家从厚优恤,余兵斩首。”

在这种情况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拼命还有一线生机,就算阵亡了,家属还能得到优厚的抚恤,毕竟这笔帐是人人都会算的。

总而言之,在厚赏与严苛军法的刺激与约束下,士兵在战场上只能绝对服从军令,不论被安排在什么位置。

经过严酷战争考验活下来的,渐渐都成了经验丰富的百战精兵。

一般的战斗丝毫不能让他们动摇半分,就算遇到强大的敌军,也只有咬紧牙关坚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战斗意志彻底崩溃。

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一方越打越顺,因为战败的一方总要拿相对菜鸟的新部队去对抗战胜一方已经富有战斗经验的老兵。其结果只是帮助其增加经验值与士气还有信心。

当然,如果一支强军在某次会战中伤亡惨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为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干老兵没有了……

相关内容

原创 ...
岳飞,南宋时期的民族英雄,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他凭借忠诚的信仰...
2025-09-26 05:05:03
原创 ...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科技与文化交融,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逐渐打破了许...
2025-09-26 05:04:58
原创 ...
从西元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当然对于华夏来说这一变...
2025-09-26 05:04:30
原创 ...
在当今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许多地方都呈现出高度的现代化,...
2025-09-26 05:04:00
原创 ...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宣布投降,整个中华大地上人们欢声...
2025-09-26 05:03:51
原创 ...
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帝王,还是历史上首位自称“...
2025-09-26 05:03:50
原创 ...
1933年,郭炳生这一名字突然引发了我军的剧烈震动——他被我军击毙...
2025-09-26 05:03:39
原创 ...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的前线,一股寒冷的气流伴随着刺骨的北风席...
2025-09-26 05:03:25
原创 ...
1981年冬,北京一间简陋的病房里,杜聿明静静地躺在床上,病榻上显...
2025-09-26 05:03:11

热门资讯

原创 五... 解放战争落幕,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命运,通常被简化为“集中改造”与“1959年特赦”的刻板印象。然而,历...
原创 丁... 丁奉崛起:历仕四帝的传奇将领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
避暑Vlog:我在怀化盖被子过... 当城市被热浪炙烤,湖南怀化的雪峰山、溆浦山背花瑶梯田、借母溪却像是被夏天遗忘的清凉秘境,堪称天然空调...
原创 她... 在清朝末年,有一件事堪称振奋人心,不仅提升了国人的自信心,还让外来侵略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坚韧。...
徐向前回忆马家军:骑兵多,运动... 文|白孟宸 兰州战役中,解放军战士正在抢占兰州黄河铁桥。 民国军阀集团中,大多以封建宗族、师生关系...
原创 杂... 在近代中国的战争叙事中,“杂牌军” 似乎总与 “军纪涣散”“不堪一击” 的标签绑定,成为历史缝隙里被...
原创 1... 1954年,中国收到了一则急电,内容要求中国派遣100万劳动力前往西伯利亚。令人费解的是,这些中国工...
原创 唐... 唐朝在其鼎盛时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力量,其国力的庞大和对外扩张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这个强大的帝国不...
原创 他... 1924年1月,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决议,决定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旨在培养...
原创 一... 濡须坞之战:智谋与决策的博弈 在三国那片烽火连天的乱世中,各路英雄纷纷崭露头角,战事不断,英雄豪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