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建立与发展:曲折的历程
东吴的建立历史相较魏国与蜀国的迅速与稳固,可以说是异常曲折的。与魏国和蜀国的开国英雄几乎一代人打下基业、继承者继续稳固江山不同,东吴的建国需要经过两代人、三位关键人物的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奠定江东基业。因此,东吴的国都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着国家领土的扩张和政治中心的变化,经历了不断的迁移与变动。
从孙坚到孙策:打基础的两代人
东吴的创建历经三个重要阶段,分别由孙坚、孙策、孙权三人主导。孙坚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他的工作主要是在江东地区打下基础,因此可以说,他的阶段更像是为后来的东吴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孙坚出生在今天浙江杭州的富阳,他成长在一个地方大户人家,家境较为优渥。年轻时,他从校尉开始做起,后来担任过盐渎、盱眙以及下邳县的丞职,凭借其能干和治政有方,赢得了当地的民众好评,积累了相当的声望。
当黄巾之乱爆发时,朝廷派遣了朱儁征讨黄巾军,并请命孙坚担任佐军司马,协助平乱。孙坚虽然将家眷留在了九江郡的寿春县,但依然义无反顾地参与了战斗。在战斗中,他表现出色,黄巾军的乱局最终被平定,而孙坚因此得到了封赏,成为别部司马,继续在朝廷服役。然而,此时的他并没有自己的地盘与治所,依旧是朝廷的一个大臣。
孙坚打下江东的初步基础
随着长沙地区的区星叛乱爆发,朝廷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这标志着孙坚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长沙。孙坚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很快平定了区星的叛乱,并顺利镇压了零陵、桂阳两个郡的地方叛乱,稳固了这片土地的秩序,成为了江东一带的核心人物。
孙策继位:迅速扩张的基业
然而,孙坚的事业并未长久,他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不幸遭遇黄祖暗算,英勇战死。临终时,孙坚将江东的事业交托给了年仅十七岁的儿子孙策。孙策在守孝期满后,便决心继承父业。起初,他依然跟随袁术,但很快发现袁术口惠而实不至,许诺给他的太守职务被袁术心腹抢占。最终,孙策决心摆脱袁术的束缚,开始自己建立江东的根基。
在朱治的帮助下,孙策迅速攻占了会稽、丹杨、豫章等郡,并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定下了治所。凭借会稽为依托,他统一了江东,从鄱阳湖开始,逐步扩展了长江以东的浙江、江苏和江西等地。然而,好景不长,孙策于200年被许贡的门客刺杀,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七岁。临终时,孙策将一切交给了其弟孙权。
孙权:从十九岁到称帝的过渡
孙权继位时,年仅十九岁,身处的局势复杂,东汉政权已濒临崩溃,局势动荡不安。孙权在周瑜、张昭等人的帮助下,稳住了江东的局面,并在不断的冲突中积累经验。很快,曹操便带领北方军队南下,试图吞并江东。孙刘联军在赤壁一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随着局势的稳定,孙权在211年听从张纮的建议,将治所从会稽迁至秣陵,并于第二年改名为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此后,孙权在这里度过了七八年的时光,直到东吴攻下荆州,并为稳固荆州的控制,将治所再次迁至公安。
国都迁移与稳定:从建业到武昌
随着孙权与蜀汉的关系逐渐改善,防守压力也随之减轻。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孙权于221年将治所从公安迁至鄂州,并在此地修筑了武昌城,开始了更为稳定的政治生涯。然而,武昌并不适合作为国都,因此在229年9月,孙权下令迁都至建业,也就是南京,直至东吴灭亡。
东吴的多次国都迁移
回顾东吴的历史,若将治所算在内,东吴的“国都”可谓众多,至少有长沙、鲁阳、绍兴、苏州、建业、公安、武昌等七个不同的城市。直到孙权于229年称帝后,才将国都最终定在了建业,从此减少了对国都防守的压力。
东吴的多次国都迁移,在三国历史中可谓是独一无二的。而东吴的最终定都建业,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象征之一,标志着孙权最终确立了自己和东吴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