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初
编辑|云初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比亲王更尊贵的宗室称号究竟是什么?整个清朝只有少数几人获此特殊待遇——他们的地位地位远超普通亲王,历史上数度改朝换代亦未曾降级,究竟在什么制度下,这样的特殊存在出现了呢?
什么称号超越亲王?
清朝宗室爵位体系严密,而亲王(和硕亲王)本已是宗室等级中的顶峰,代表皇帝直系,地位尊贵,每年俸银一万两、俸米一万斛,是宗室中唯一允许服饰上绣龙者 。
但在历史上,有极少数人获得比亲王更高一级的封号,包括“和硕兄礼亲王”(礼亲王)、“辅政亲王”、“皇父摄政王”等,超过普通亲王的常规级别。整个清朝,共有五人享受此类特殊待遇 。
礼亲王代善是首例。努尔哈赤废嫡长子立代善为储君,此举使他地位超出传统亲王。他被册封“和硕兄礼亲王”,享有与皇太子类似的地位。此封号持续世袭五代,历时近三百年,地位始终高于普通亲王 。
与代善地位相当的还包括肃亲王、郑亲王、裕亲王诸位皇室重要成员,他们中的少数因辅佐太祖立朝、辅政清帝,也获特别保留封号而不降爵,成为“铁帽子王”中最尊贵类别。这些称号不是典型亲王系统,而是历史中权谋与功绩交织后的例外安排。
礼亲王(代善)超亲王资历如何形成?
镜头转回清太祖与后金时期:皇室权力重组,废嗣与立新的决策往往决定宗室体系走向。代善是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的弟弟,因褚英先死,他被立为储君。然而代善身陷“私通继母”丑闻,本该被废黜,最终却获特恩保留地位,成为首个比亲王更尊贵的皇族代表 今日头条+8搜狐+8维基百科+8。
这一封号不属于普通宗室制度,而是一个政治象征,表示皇室对其所代表的皇族正统性的认可。清朝入关后,此称号被列为“世袭罔替”第一序列,封号不降级、代代相承。这在制度设计上构成了一个高于亲王的特殊存在,在王爵体系中极端罕见 。
在清廷正式册封程序中,礼亲王地位依靠皇帝恩典与政治基础稳固多年,具有极强制度豁免性质。与之类似的还有额外封赏赐予“辅政王”或“摄政王”等标识角色的特殊称号,但数量稀少,仅五位受此殊荣,几乎等同“超一品”的礼遇。
礼亲王之外,还有谁?
1840年京城午门,灯火通明。道光帝第七子奕譞身着淡黄朝服,站在皇帝横匾下。身后的旗手排列整齐,身着仪仗服的禁卫靠立两旁。奕譞虽是亲王,却兼具光绪帝的生父身份,礼仪规格远超一般亲王。朝中官员几次跪拜时面色复杂,因这位亲王握有帝位传承所象征的“皇父身份”,有“比亲王尊贵”的潜质。他虽无皇帝实权,却在礼制上拥有高于亲王的威仪,被后世称作“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即皇帝的亲生父亲与祖父身分)。这一特殊礼遇,仅此一人享有。
同是“铁帽子王”体系内,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等八大功臣世袭罔替。但这五位中,只有代善开创阶段具有“比亲王更尊”的地位。代善被清太宗立为储君,历史定位精准超出一般亲王。皇太极死后,顺治帝登基,他成为维护政权稳定的关键人物,不降爵、不改号、不缩俸米,从未按亲王制度降等。
这样一项制度沉淀下来,代表清朝统治初期树立的政治核心。民间称这种特殊设置为“亲王上方一格”,既不是摄政王,也不同于辅政王,而是建立在创朝功勋与制度豁免上的等级格位。
尊贵是一种制度,这份特殊待遇如何流传?
法院大殿内,旗人呈上《宗法章程》。乾隆十五年,皇帝亲裁,确认礼亲王代善爵号世袭罔替。这份诏书条款明确指出:礼亲王爵位不得降等,不得削封,继承子孙仍为亲王。此条制度设定,后来被正式纳入“铁帽子王”制度核心代表。但乾隆时代确认立法后,其实际影响超过一般家族,成为制度典范。
落实后的情况是:代善家族世袭传承过程虽多次被革降,但因其特殊制度豁免,继承人仍保亲王级别封号。家族内部不因政治波动而降爵。晚清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代善后代仍旧以“礼亲王”身份行走京师,俸银俸米维持高规格待遇,诸子依“考封”制度选派,且无降旧制迹象 维。
奕譞虽不在五位“特殊亲王”名单中,但因是光绪帝生父,得以享受“帝本生父”尊号礼制。官方规定其享受朝服吉服用礼规格按天子父亲等级执行,葬礼规格亦不下降。这份礼遇虽非制度意义上的“比亲王更尊”,但在礼仪形式与社稷象征上,效果超出一般亲王格局 维基百科。
总结来看:全清只有少数五位特殊亲王出现过实际规制意义上的超亲王称号——其中礼亲王代善开创制度,睿、豫、郑、肃等亲王因与之齐名而制度并列。奕譞虽不在制度列,也因其生父地位享受更高礼仪级别,成为朝堂礼制中少见的“礼遇异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