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民国人物老照片,像一叠泛黄的信笺,拆开就是一个新旧碰撞的时代。照片里的人是动荡年月里努力站成自己模样的普通人,每一张脸都藏着民国的褶皱与光亮,让人忍不住想凑近,听照片里的故事漫出来。
这张民国的老照片,展示的是一旧中国基层警察,那套行头——胸口“52”编号,跟现在警号似的,大皮带一勒、长筒靴一蹬,那会儿基层警员就这标配。
再瞅背后,店铺破破烂烂,板车歪歪扭扭,这就是他们天天打转的街头!民国那会乱得不行,警察得管街头吵架、抓小偷,遇上战乱还得硬着头皮维持市面,说难听点,就是在混乱里给城市撑个“表面秩序”,照片里这场景,把他们又难又拼的日常,一下就拍出来了,跟看老电影似的。
1942年的长沙,刚被三次会战折腾得不成样子,城里到处是炮弹炸的坑、烧坏的房子,老百姓日子苦得没法说。
但你看照片里这位大哥,穿着带“CHANGSHA CUSTOMS”的海关制服,靠在老中式石狮边上,笑得还挺精神。那会儿海关虽说也受战火影响,口岸贸易断断续续,可该管的事儿一样没落下,像这位基层职员,说不定天天在废墟堆里跑,盯着货物查验、收税,为的就是让城市哪怕只剩口气,也能接着跟外界通点“气儿”。
这张拍摄于20世纪30-40年代的老照片,生动呈现了旧时代一裹着小脚的老妇人,她身着补丁粗布衣裳,站在人力车旁,手中攥着布包,满是沧桑。
彼时,底层百姓在时代夹缝里求生存,民国城市看着 “洋气”,但底层老百姓连口饱饭都难,富人坐汽车、住洋楼,穷人像老太太这样,穿补丁衣、踩破布鞋,为挣几个铜板,在街边晒得黝黑。
这张1931至1937年间的肖像,定格了旧中国贫困男子的生存困境。他裹着层层破烂不堪、满是污渍的衣物,像个被遗弃的“破麻袋”,布料看不出原本颜色,补丁摞补丁。手里紧攥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罐头,这或许是他乞讨食物、接取脏水的唯一工具。
脚上的鞋快要烂透,腿上缠着破旧的布充当“绑腿”,在那个年代,穷人没钱买好鞋,只能靠这种方式勉强走路。背景中气派的铁栅栏和砖瓦房,是有钱人的“上等地界”,与他的凄惨形成鲜明对比,活生生展现出旧中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一边是光鲜富贵,一边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底层老百姓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为了一口活命的吃食风里来雨里去。
这是1949年上海街头,那会儿刚要解放,市面上乱是乱,但老百姓日子还得照过。你瞅这肉摊,看着简陋,却是附近居民打牙祭的指望——那会儿物资紧张,买肉没现在的冷藏车、大市场,全靠街头小贩起大早去肉联厂抢,一刀一刀现切,能买到块肥瘦相间的,回家炖锅肉,能让全家乐呵好几天。
再看背景那“大药房”,西医虽说进了城,可普通老百姓信的还是老方子,头疼脑热先去抓副中药,实在不行才找西医,就这么中西医混着用。墙上那些广告海报,看着破破烂烂,其实藏着不少“时髦货”,像啥花露水、仁丹,都是当时的“网红产品”。
还有这些人的穿着,穿长衫的大多是做点小买卖、识点字的,布料看着糙,好歹算个体面;穿短裤戴草帽的,十有八九是跑腿的、出苦力的,干活方便最重要。这满街的烟火气,看着热闹,实则透着股子艰辛。
1943年,常德战役后,疮痍满目的土地上,照片中可以看到身着军装的士兵,他们正在向衣衫褴褛的难民发放救济金。桌子上摆放着一些茶具,是临时搭建的发放点。
常德一度沦陷,战役造成超 10 万平民伤亡,城市成废墟。战后,为救助幸存难民,军队与后方赈济力量联动,借发放救济金、物资,帮百姓重启生活对于这些难民来说,这笔救济金或许是他们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是在冰冷残酷的战争中,感受到的一丝来自外界的温暖。
1930年,中原大战的战火让中国陷入军阀混战与经济崩溃的深渊,民生被碾得支离破碎。在这样的乱世里,底层百姓连最基本的燃料都难以获得。
当时,铁路多被列强控制,煤作为重要战略资源,优先供应殖民者和军阀,普通人家根本用不起。于是,照片中铁路沿线的穷人只能冒险从火车和铁轨上刮取残留炭粒的煤渣,将其当作 “次等燃料” 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