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全国22个公安师被统一整编为公安警卫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支队伍被进一步整编为公安部队,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罗瑞卿将军被任命为公安部队的司令员兼政委,全面负责全国内卫、边防和地方公安工作。罗瑞卿在该职务上的领导能力和贡献,使得他成为新中国初期公安系统的核心人物之一,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治安和安全工作。
1955年7月,公安部队进行了重要的改编,正式改为公安军,成为建国初期八大军种之一。尽管公安军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所肩负的职责和任务却非常繁重和重要。公安军成立后,承担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剿匪任务,打击黑帮势力,保卫国家首脑机关的安全,警备大城市,守护关键工业设施,并且防范潜伏在国内的敌特分子。公安军作为国家安全的坚实屏障,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罗瑞卿将军的领导下,公安军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治安防御体系中的中坚力量。罗瑞卿担任公安军首任司令员时,不仅因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受到广泛认可,更因为他与毛主席之间的深厚信任而倍感重视。毛主席曾对罗瑞卿高度评价,认为自己将安全托付给“罗长子”完全放心,甚至笑称:“天塌下来有他顶住,怕什么。”这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对罗瑞卿的极高评价和深切信赖。
在公安军成立之际,除了罗瑞卿以外,还有三位副司令员被任命,他们是公安军的骨干力量和支柱人物。第一位副司令员是程世才,他是一个极具战斗力的猛将。在1955年,程世才被授予中将军衔,并且在当时的革命战争中,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上,他指挥的第三纵队,因其出色表现而成为了历史上有名的“旋风纵队”。李先念曾给予程世才极高的评价,形容他“在战场上气势夺人,身先士卒,一往无前,像出山的猛虎。”程世才的勇猛和卓越表现,确实得到了领导和部队的广泛认可。
公安军的第二位副司令员是韦国清,他既是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也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干部。在1955年,韦国清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在百色起义中走上革命道路,随后担任过多次重要职务。特别是在淮海战役胜利后,韦国清不仅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还在政治工作方面有着不小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后,韦国清作为中国军事代表团的一员,赴越南抗法,受到胡志明的高度评价。1951年7月,韦国清回国,成为公安军副司令员。然而,他的任期并不长,1952年10月,应胡志明的邀请,韦国清再次赴越参与指挥西北战役及奠边府战役。1955年,韦国清被任命为广西最高军政主官,并在广西工作了近20年,成为57位开国上将中,在地方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直到1977年,他被调任总政治部主任,成为继萧华之后,第二位担任该职务的开国上将。
公安军的第三位副司令员是邓少东,他是一位杰出的政工干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少东曾担任第三野战军第25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与了华东地区的解放工作,并参与了渡江战役。新中国成立后,邓少东于1951年担任公安军副司令员,主管边防工作,并在组织安排下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学习结束后,他被调往西藏担任副司令员,协助司令员张国华共同守卫西南边防。邓少东的工作表现,使他成为公安军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他为维护国家边疆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三位副司令员与罗瑞卿将军共同领导公安军,成就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公安军不仅在军事战斗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的内政安全、社会稳定和边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公安军在历史的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其对于新中国初期的安定和发展,尤其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