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长期以来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复杂且矛盾的角色。现如今的教材中,多数将秦始皇的生平描绘为功大于过,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他通过统一六国,推翻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开创了中国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体制。然而,秦始皇的统治也伴随着许多暴政与争议,特别是他实施的“焚书坑儒”政策,导致了大量古籍的毁灭,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被化为灰烬。
但鲜有人关注的是,秦始皇的死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司马迁在《史记·始皇本纪》中提到秦始皇的死亡:“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然而,这一记载所描述的死因和细节却难以确凿考证。许多史学家和民间传闻对此事件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和推测。
其中,有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传说认为,秦始皇的死有某种预兆。相传在他去世前一年,曾有一块陨石从天而降,陨石上刻着“始皇帝死而地分”字样。若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显然这些字迹并非自然形成,而是人为刻上的。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百姓普遍认为这是天意的象征,预示着秦始皇的死期临近,这一说法迅速在民间传播开来。令人惊讶的是,按照这一预言的时间节点,秦始皇确实在一年后去世,这使得这一神秘的传说更加扑朔迷离,难以辨真伪。
如果秦始皇死于病故,考虑到他是一个酷爱追求长生不老的帝王,且有着“惜命达人”的称号,那么按理说,他应该会在宫中安心养病,而不是四处巡游。然而,秦始皇在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时代,亲自踏上艰辛的巡游路程,岂不是极不合情理?更何况,作为帝王,皇帝驾崩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个震动全国的大事,而秦始皇的死却被赵高、李斯、胡亥等权臣秘密隐瞒了。这一事件最终变成了秘密传位胡亥的戏码,而扶苏和蒙恬被忽然赐死的命运则让人感到错愕与困惑。
对于秦始皇的死,郭沫若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以历史小说《秦始皇之死》为载体,表达了他对秦始皇死因的猜测。郭先生认为,秦始皇是在一次东巡途中突发癫痫病发作,当时正准备渡黄河,病情突变导致他不慎撞上了青铜冰鉴,虽然并未当场死亡,但病情恶化,最终导致了他的死。癫痫这种病症往往没有明显的征兆,而且当时缺乏急救手段,因此秦始皇只能在沙丘平台附近的客栈暂时休息。然而,第二天,赵高去查看秦始皇时,却发现他已经去世。郭沫若在小说中描述,当时秦始皇的右耳竟在流血,细察之下,耳内竟有一根铁钉,暗示着他可能并非自然死亡,而是遭到谋杀,手段极为残忍。
在分析秦始皇的死亡原因时,不得不提及对他身体状况的描述。史书记载,秦始皇的外貌为“蜂準,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一段文字似乎暗示了秦始皇存在一些健康问题,比如软骨病和支气管炎等,这些疾病都可能对他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尽管这些症状本身不致命,但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无疑对秦始皇的身体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如果秦始皇的死真是遭遇谋杀,那么最大嫌疑人无疑是赵高。赵高是秦始皇身边的重要权臣,与秦始皇形影不离,知晓许多国家的机密,且拥有足够的作案动机。历史上,赵高曾向胡亥暗示,如果扶苏继位,自己和李斯的职位恐怕难保,甚至可能丧命。赵高曾对李斯说过类似的话:“等到扶苏继位,蒙恬必当为宰相,自己和你的位置恐怕也岌岌可危。”这些言论表明赵高在当时已经对扶苏产生了极大的敌意。结合赵高后来的行为来看,无论是在扶苏被废除后他成为丞相,还是在胡亥登基后对其推翻,赵高的确是一个狠毒而精明的政治人物。最终,他自立为丞相后,也制造了李斯被杀害的局面,并在短时间内逼迫胡亥自杀,自己最后也被新任帝王秦王子婴所杀,可谓是“恶有恶报”。
尽管秦始皇的生平成就不可否认,但他去世的真相却始终成谜,这无疑与帝王对历史的刻意遮掩和塑造形象有关。在中国的历史上,许多王朝都曾对历史进行改写,抹去那些不利的证据,企图营造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历史叙事。要揭开秦始皇之死的真相,显然需要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学家的努力,他们的辛勤工作也许最终能够解开这个千年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