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古代很多功臣命运的真实写照。尤其对于那些在开国之初立下赫赫战功的宰相们,他们身处权力的巅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功成名就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他们最终的悲惨结局。开国宰相,作为那些国家兴盛之时的功臣,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一、秦朝:李斯
秦朝的开国丞相是李斯。李斯原籍楚国上蔡,少年时期曾拜大儒荀子为师,博览群书,才学出众。经过长时间的学识磨砺后,李斯来到秦国,并得到了秦国重臣吕不韦的青睐。此时,李斯有了更多接触秦王嬴政的机会,并利用这个机会,劝说嬴政趁秦国强盛之际,摧毁六国,实现秦穆公未竟的统一梦想。他还巧妙地建议嬴政以金银财宝收买六国官员,挑拨六国间的关系,为秦国统一打下了基础。最终,李斯提出的策略,帮助秦王嬴政迅速实现了吞并六国的目标。秦王大喜过望,立刻任命李斯为长史,进一步依赖他。
在李斯的辅佐下,秦王嬴政成功地将韩、魏、赵、楚、燕、齐等六国一一征服,最终建立了秦朝,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首位皇帝。李斯因此也成为了秦朝的开国丞相。然而,随着秦朝的建立,李斯与赵高的权力斗争逐渐升级。赵高,权力欲望极强,为了确保自己掌控国家,便与李斯共同策划了沙丘事变,假借秦始皇遗诏,让扶苏自杀,扶植胡亥继位。当胡亥上台后,赵高逐渐掌握了实权,甚至迫使李斯含冤自尽。
二、汉朝:萧何
萧何,汉朝的开国丞相,原是沛县人,与刘邦同乡。秦朝灭亡后,群雄逐鹿,萧何与曹参共同在沛县起义。然而,萧何与曹参因担心失败后可能牵连家人而不敢亲自出任领袖,最终推举了刘邦作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萧何负责后勤保障,招募兵员,供给粮草,立下了赫赫战功。
刘邦称帝后,萧何被封为相国,成为大汉帝国的开国功臣,并被赏赐上万户食邑。然而,由于萧何过于声望卓著,刘邦常常派人暗中监视他,生怕他图谋不轨。为了自保,萧何将家中的男子送往军营担任刘邦的人质,以保自己的安全。尽管萧何竭力避免麻烦,但在刘邦死后,他仍面临了政治斗争的风险,最终也未能善终。
三、晋朝
西晋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刚建国时并未设立丞相职位。国家治理由八位大臣共同辅佐,其中包括安平王司马孚、太宰郑冲、太傅王祥等人,他们共同管理国家,合称“西晋开国八公”。尽管西晋的宰相制度与其他朝代有所不同,但这些大臣的权力同样巨大的,司马炎在他们的支持下顺利登基。然而,西晋早期并未设立丞相这一职位,直到后来才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宰相体系。
四、隋朝:高颎
高颎是隋朝的开国丞相,出生在渤海的高氏世家。高颎的父亲高宾是西魏的重要将领,家世显赫。隋朝建立前,杨坚借助其妻子杨丽华的支持,逐步掌握北周的权力。在权力斗争中,高颎成为了杨坚的亲信,助其镇压了“三方之乱”,并为其后来称帝铺平了道路。
隋朝建立后,杨坚任命高颎为丞相,深得信任。高颎不仅在内政上有着杰出的贡献,还多次亲自带兵征战,打败突厥,为隋朝的稳定立下赫赫战功。然而,随着杨坚逐渐偏执的统治风格,高颎在杨坚晚年提出废太子之事上产生了不同意见,结果导致杨坚将高颎罢免为民。之后,杨广继位后,又因诽谤朝政的罪名将高颎处死。
五、唐朝:刘文静
刘文静,唐朝开国丞相,是李渊的亲信和得力助手。在隋炀帝暴政的背景下,民间愈发动荡,百姓纷纷起义。李渊在太原起兵,刘文静是李渊重要的谋士之一。随着李渊击败敌人,建立唐朝后,刘文静被任命为宰相。
刘文静在唐朝建立初期的政治环境中贡献巨大,但不久后,他与另一位重臣裴寂发生冲突,并且因遭到他人的诬告,最终被李渊处死。虽然刘文静的生涯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建立和初期稳固贡献了重要力量。
六、宋朝:赵普
赵普,原是后周的幕僚,赵匡胤的亲信。他在后周政权动荡中为赵匡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并参与了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了政权。赵匡胤登基称帝后,赵普成为了宋朝的开国丞相,并因其深厚的学识和政治才能得到重用。
然而,随着赵匡胤的去世,赵普继续为赵匡义提供忠诚的支持。在“金匮之盟”的提议下,赵普为赵匡义巩固了政权。但由于政治斗争的激烈,赵普在晚年依然遭遇了权力的打压,最终去世。
七、元朝:史天泽
史天泽,元朝的开国丞相之一,战功显赫。他在初期的对金作战中屡次立功,尤其在击败金军将领时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史天泽在平定叛乱、征服南宋过程中表现出色,被誉为元朝初期的杰出人物。
尽管史天泽的军事才能备受赞誉,他的仕途并未因此平坦。长期担任宰相一职后,史天泽未能逃脱政治斗争的风波,最终因病去世,令人惋惜。
八、明朝:李善长
李善长,明朝的开国丞相,在朱元璋的夺权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朱元璋的谋士,他策划了许多战略,帮助朱元璋击败对手,最终夺取了天下。李善长的贡献不亚于任何一位武将,但在后来的治国过程中,文臣的重要性愈加显现。
朱元璋称帝后,李善长被任命为大明第一功臣,封为太师,享受极高的荣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李善长逐渐产生猜疑,最终在李善长选择隐退时,他依然未能躲过朱元璋的怀疑,最后被牵连进谋反案,惨遭杀害。
九、清朝
清朝时期,丞相一职早已废除,取而代之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一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政权初期,由其亲信和子嗣如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等人参与国家政事。随着皇太极的去世,议政王制度逐渐瓦解,最终在乾隆时期完全消失,清朝实现了完全的皇帝集权。
这些开国宰相,虽在建国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们的结局往往令人唏嘘。政权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