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操、孙权等历史人物相比,刘备无疑是一个靠自己打拼而来的典范。起初他并没有任何显赫的背景,却在公元221年成功建立了蜀汉政权,成为三国时期的励志榜样,这一点令人非常敬佩。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原因,而重情重义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根据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描述,刘备在早期便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位忠诚、勇猛的兄弟,这为他后来的多次渡过难关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在刘备心中,兄弟的情谊远重于妻子和儿子,因此他宁愿为兄弟而放弃江山。公元219年,关羽率军攻打曹魏,但却遭遇了惨败,最终不幸身亡。关羽之死给刘备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而同时曹丕也趁机废除了献帝,刘备则正式登基成为 emperor。按照当时的情势,大家都认为刘备应当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出征,讨伐篡位的曹魏,但刘备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提出要去攻打吴国。他这一决定瞬间让在场的部下震惊不已。
尽管像诸葛亮、赵云等许多人对这一决策表示反对,刘备毕竟是皇帝,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因此他最终率领了七十五万大军出征吴国。刘备给出的理由更是令人心痛:“朕若不为兄弟(指关羽)报仇,拥有江山又有何意义。”然而这次出征并没有如他所愿,反而以一场惨败收场,刘备也因此失去了返回成都的脸面,最终死于白帝城。
刘备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没有派出强劲的主力阵容。这次征吴,他所带的主要是黄忠、黄权、冯习和张南等人,除了黄忠以外,其他将领都是二三流的角色。相比之下,诸葛亮、赵云和马超这样的主力没有随军出征,显然刘备没有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这是他未能战胜强敌的关键所在。
那么,刘备为何没有带上这些一流的武将去报仇呢?首先,诸葛亮和赵云对这次行动持反对态度。此时的刘备已不再是当年的流浪者,而是一国之君,因此他需要维护自己的威严,难以借用那些反对他的人。同时,刘备的大多数精兵出征也需要有人留守,以防范魏国的偷袭,诸葛亮留在成都正好可以抵挡北方的威胁,而赵云则负责运送粮草,保障后方的粮食供应,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
虽然马超没有直接反对刘备的决定,但他也负责阳平关的防守。阳平关是位于汉中附近的一个重要关卡,是蜀国北方的门户,必须坚守。因此,马超的守卫使得蜀国在安全上获得了一定的保障。另外,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南征时马超已因病去世,这说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可能已经不适合再冲锋陷阵。综合这些原因,刘备才决定不带赵云、马超和诸葛亮出征吴国。
(资料来源:《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