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先生,曾任大校职务,在自己的著作《C形包围》中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自中国清朝甲午战争以来,我们从未能完全独立地战胜过日本。那么,未来是否有可能实现这种彻底的胜利?如果可能,这场胜利将有望彻底解决我国的后顾之忧,消除潜在的威胁。
中日首次正式交战的地点选在了朝鲜半岛,而非日本本土。在中日千年交锋的历史长河中,双方的七次重大冲突展现出一种“奇怪的模式”。许多战斗都发生在朝鲜半岛,或者日本侵略中国的陆地,从未将战场推向日本的本土。这一历史事实透露了一个信息:中国从未主动侵略过日本,而日本则一直在窥视中国的国土,意图扩大其领土。
回溯至公元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指挥着170艘战舰,以少胜多,在白江口成功击败了倭军,击沉400艘敌舰,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倭军当时并非单独作战,而是与朝鲜联合。再看元朝时,强大的元舰队也在遭遇“神风”台风后覆没,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明朝时期,中国成功击退了丰臣秀吉的进攻,但他们的步伐却止步于朝鲜半岛,未能跨过日本海。进入近代,1894年的甲午战争,清朝惨败,失去了对朝鲜的控制,割让台湾和澎湖,并赔偿二亿两白银,这一切使得日本跃升为东亚的强国。
在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后,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血肉之躯阻挡住了日本侵略的铁蹄。1945年,日本最终宣布投降,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及苏联红军的入侵东北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如一位历史学者所言:“日本有中国这样一个邻国,的确是它的幸运。”
中国历史上,在强盛时期从未视日本为征服对象,而日本每当强大时,便屡次进犯中国大陆。康熙帝曾对日本做出过这样评价:“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义,只一味慑于武威……”这句话至今依然能穿越时空,反映出中国对日本的深刻看法。
矢野义昭,一位大阪出身的防卫专家,在军事分析领域享有盛名,他以冷静的眼光对世界局势作出了精确的预见。2012年,他在《军事研究》杂志上发文,准确预测了十年后俄乌冲突的爆发,同时也预言到2025年中日可能会爆发冲突。在他的分析框架中,有三大结构性矛盾,逐渐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的行为,以及日本政客定期的参拜,似乎在无形中向中国传达了一个信号——日本依然没有正视其历史错误。2023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公开批评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不诚意”,并表示对这一行为的强烈不满。随之而来的是外交抗议,成为了常态。2013年,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并与日本的识别区发生重叠,军机和舰艇在争议海域的对峙次数急剧上升。到了2024年,日本媒体更是报道了中国军舰接近钓鱼岛的次数创下新高。
更为复杂的是美国因素的介入,在《美日安保条约》的框架下,约有五万美军驻扎在日本。2023年,美国在冲绳部署了新型导弹防御系统,使得美日军事一体化的程度达到了冷战后最紧密的局面。矢野义昭曾警告过:若台海局势发生变化,美国可能会施压日本介入,成为冲突的导火索。
2025年7月15日,日本防卫省发布的年度白皮书将中国的军事活动定性为“最大战略挑战”。报告中详细记录了中国军舰在太平洋的活动频率大幅增加,尤其是过去三年,中国军舰通过日本西南海域的频率已经翻倍。对此,中国外交部做出了回应,称该报告对中国的认知存在误差,指责其无理干涉中国内政,渲染所谓的“威胁论”。中方已正式提出严正交涉。
戴旭大校提出“未来一战”的观点时,许多军事观察家注意到,他并非在鼓吹战争,而是提出了“以战止战”的战略威慑。戴旭强调,通过展示中国的实力,可以有效避免冲突的爆发。在他看来,现代中国的国防力量已不再是往昔的中国,2023年,中国海军拥有三艘航母,总吨位达到18万吨,歼-20隐形战机超过200架,潜艇部队的规模也接近70艘。与之相比,日本的海上自卫队仅有“出云”级准航母,且F-35战机的交付速度缓慢,难以与中国抗衡。
戴旭将中日关系比作“牛与狼”:中国是牛,日本是狼。牛只关心吃草,而狼则只关心猎食,虽然牛从不主动攻击狼,但狼却始终盯着牛。牛壮时,狼不得不避让;但当牛病弱,狼必定趁机猎杀。这种深刻的比喻揭示了两国关系的本质。
在经济层面,中日两国的互联互通极为深厚。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3600亿美元,而中国也已连续十年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松下公司便在中国设有72家工厂,产业链错综复杂。若战争爆发,对于日本经济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预计汽车产业会减产50%,而失业人口将激增80万。而东京股市则对中国周边的军事演习极为敏感,多次因军事对峙出现大幅下跌。
2025年6月,东盟峰会期间,中日外交官就钓鱼岛问题展开磋商,并达成“通过对话解决争议”的共识。尽管两国存在摩擦,但这一外交举措仍然给双方带来了一线和平的曙光。戴旭的警示正是要提醒中国,历史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回顾卢沟桥事变,中国军队因犹豫不决未能果断开火,导致北平轻易沦陷。这一历史教训也提醒着我们:“日本欺软怕硬,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如今,日本“出云”号准航母正进行航母化改装,而它未来的敌人,或许正是瞄准已久的中国。而中国,也并非是“吃素”的。近期,中国山东舰编队穿越宫古海峡,进入西太平洋进行训练。日本试图派战机进行监视,但中国海军毫不客气地将其驱逐,令其不敢再接近。这一局势让日本只能口头谴责,但无法采取实际行动。
2025年,日本防卫省发布的白皮书再次将中国军事活动视为“最大战略挑战”,这一报告不仅暴露了中日两国之间千年积怨的历史根源,也揭示了东海上的现实摩擦在同步升温。矢野义昭曾在2012年准确预见了俄乌冲突的爆发,并且预言了2025年中日可能发生战争,而日本可能沦为“下一个乌克兰”。他去世后,这一预言似乎依旧有着沉重的警示意义。
同样在那个时刻,戴旭大校的警语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中国历史上从未单独彻底战胜过日本,未来可能需要一战来永绝后患。”他特别强调“单独”和“彻底”两个关键词的历史分量,意味着未来中国有可能打破这种未曾独立胜利的常态,从而彻底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