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提起文天祥,可谓家喻户晓。不了解历史的人,即便不太清楚他的事迹,也一定听说过文天祥的名字。
了解历史的人,每当说起这位民族英雄,总是能娓娓道来,但谈及他的身后事,却不忍多言。
因为那段经历之悲惨,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据说文天祥临死之前,曾收到女儿的绝笔信,谈及妻女的悲惨境遇。这对文天祥打击很大。
不过传言很多,真假难辨。
那么真实情况又是怎样?文天祥死后,妻女结局究竟如何?
他女儿的绝笔信都写了什么?要搞清楚这些问题,还要从南宋末年那场战争说起。
据《宋史》记载:“咸淳四年……大元兵筑白河城,始围襄、樊。”
南宋末年,战争不断。
其中蒙元攻打南宋,是关系宋朝生死存亡之战,这场战争前后长达四十多年。
襄阳城贯通南北,连缀荆豫,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襄阳城失守,意味着南宋已经岌岌可危。
国破家亡之下,忠烈之士层出不穷,文天祥也是其中之一。
史籍中这样描写他:“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烨然。”
可见文天祥品貌出众,一表人才。
但他可不是文弱书生,从小志向远大,想要精忠报国。并把欧阳修等前辈奉为榜样,立志做一个忠臣。
宝祐四年,文天祥中状元,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然而南宋末年,奸臣当道,文天祥仕途几经沉浮,并不顺利。
不过这没有打消他报国的念头。
直到德祐元年,襄阳失守,南宋防线支离破碎,朝廷下诏,令各地勤王。
文天祥散尽家财,聚兵抗元,这一年他四十岁。
奈何蒙元势大,文天祥连战连败,在这期间,他先后两次被俘,在监狱度过三年,可谓历经磨难。
景炎三年(1278年),文天祥遭到陈懿算计报复,被元军千户王惟义逮捕。期间文天祥想要通过吞“龙脑”自尽,但是失败了。
不久之后,文天祥便被押送至潮阳。
他的双手被粗麻绳捆绑,衣衫褴褛,步履蹒跚。
路边的村民们见到这位昔日的国家重臣如今沦为阶下囚,纷纷侧目,但无人敢出声。
尽管身体疲惫不堪,文天祥仍挺直了脊背,以一种几乎是自嘲的方式,保持着宋朝末代重臣的尊严。
到达潮阳后,文天祥在一间简陋的木制房屋中与张弘范会面。
张弘范身穿一袭深色长袍,脸上的表情难以捉摸。
房间内陈设简单,只有一张木桌和几把椅子,墙上悬挂着几幅模糊的水墨山水画,空气中弥漫着松木和墨水的混合气味。
张弘范并未要求文天祥行跪拜之礼,而是以平等的态度邀请他坐下。
张弘范试图说服文天祥写信给张世杰,希望通过他的威望促成降宋的最后一击。
文天祥坚决拒绝,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十分坚定,断然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每次被提及写信,文天祥都以坚决的态度拒绝,他的眼神清澈,表情中透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忠诚。
在多次的交锋后,文天祥被带到厓山,这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群山环绕,绿水长流。
张弘范希望通过这种变换环境的方式,软化文天祥的态度。
然而,文天祥在山中的行走中,更多地是沉思和默念。
最终,在一次长时间的思考后,他创作了《过零丁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他对生死的看淡和对忠诚的坚守,这两句也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
张弘范在读后深感其意,但也明白文天祥的决心已定,不再强求。
他笑着将这首诗收藏,并决定将文天祥护送至京师。
文天祥的北上之路充满艰辛。
尽管路途遥远且身受囚徒之苦,他坚决拒绝进食,表达了他对抗命运的最后态度。
八天后,身体极限的他终于开始进食,但精神上仍未屈服。
抵达燕京后,文天祥被安置在一处装饰华丽的馆舍。
馆舍内陈设奢华,织锦窗帘,金碧辉煌的家具与装饰品,彰显出元朝的富丽堂皇。
侍员们殷勤周到,然而文天祥对这些外在的繁华视若无睹,他整夜坐在窗前,静待天明。
最后,元世祖忽必烈得知文天祥的才智与忠诚,派遣王积翁来传圣旨,试图说服他归顺。
面对王积翁的劝说,文天祥依旧表达了他的决绝:“国家亡了,我只能以死报国。”他拒绝了所有高官厚禄的诱惑,只有一个要求:求死。
忽必烈听说了文天祥的事迹之后,非常佩服文天祥,本来打算释放文天祥,但是被人阻止,最终文天祥也被处死。
那一年,他四十七岁。
文天祥死后,他妻女下落不明,众说纷纭,真实情况如何?
因为文天祥拒绝做元朝的官,忽必烈下令处死了他。
不过他的结发妻并不像传言所说下落不明。
《文天祥传》有这样一句话:“南乡拜而死。数日,欧阳氏收其尸。”
也就是说,文天祥死后几天,欧阳氏现身,并为其收尸。
那么欧阳氏为什么在这时才出现?
另据文天祥全集记载,文天祥有两个妾,一个是黄氏,另一个为颜氏。
而他的结发妇人正是欧阳氏。
此外还有这样一句话:“景炎二年,夫人与佛生、柳小娘、环小娘、颜孺人、黄孺人等皆为俘虏。”
景炎二年就是1277年,而文天祥死于1283年。
也就是说,文天祥就义的时候,欧阳氏早已成为元朝俘虏。
她能为文天祥收尸,一定是经过忽必烈同意的。
由此可见,文天祥发妻,并没有下落不明,而是成了元朝俘虏,行动不自由。
那么文天祥的子女又去了哪里呢?
文丞相年谱说,文天祥有两个儿子,六个女儿。
虽然子女不少,命运却多悲惨。
其中二子,一个早夭,一个失踪,长子文道生,十三岁病逝于惠阳。
次子文佛生,与欧阳氏一起被俘,逃脱后不知去向。
除此之外,世人传言最多的,就是文天祥的几个女儿。
在文天祥战败后,四女文监和五女文奉,死于乱兵之中。
长女文定和六女文寿,侥幸逃脱,结伴寻找父亲。
因年幼颠沛,病死途中,当时文寿仅八岁。
此外,欧阳氏被俘时,次女文柳和三女文环就在母亲身边,幸免遇难。
虽然母女三人免难,却成为元朝公主的婢女。
所谓婢女,不过是文饰之辞,元朝汉人地位低下,何况是前朝官员的眷属。
说是婢女,实则为官奴。
后世传说文天祥女儿的绝笔信,正是出自次女文柳之手。
文柳为阶下囚,她给父亲写信,是如何逃过蒙古人的监视呢?
原来文柳写信给文天祥,是忽必烈所定的一条计策。
彼时文天祥尚在狱中,为了拉拢文天祥,使他回心转意,为蒙元效力。所以忽必烈让文柳写了一封信,想借此动摇文天祥的心志。
这封信写后不久,文天祥就为国捐躯了。
所以后人也称其为绝笔信。
至于文柳都写了什么,世人也有很多猜测,但都莫衷一是,没有定论。
真实原因就是这封信并没有流传下来,因为这本来是蒙古人的一条计策,利用文天祥的父女情深,想要劝降。
在这种背景下,信件很可能是由专人带到狱中,再交给文天祥的,外界根本看不到信的内容,随着文天祥离世,这封信的内容也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如此,我们还可以从其他途径了解信件的内容。
据文丞相年谱记载,当年文天祥读了女儿来信,知道发妻和女儿均身陷囹圄,躬身为奴,不禁痛断肝肠。
不过令蒙古人没想到的是,文天祥非但不降,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国尽忠的决心。
这从他给妹妹写的信中,就能得知一二。
“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看到这封兄妹信笺,犹如看到文柳的绝笔信。
虽然已经过去近一千年,这段话也足以令人潸然泪下。
试想文天祥既是朝廷命官,民族英雄,同时他也是一名父亲,面对妻女悲惨境遇,却无能为力。
身为人父,并非他不尽责,恰恰相反,身怀民族大义,舍生忘死,一家人流芳后世,为后人所敬仰。
相信柳女也一定能体谅父亲的苦衷。
古语说:“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我们是华夏子孙,看到文天祥这些仁人志士,为了抵抗外族入侵,不惜杀生取义,怎么会不感慨?
感慨之余,也不要忘记,历史的车轮总是不停旋转,风云变幻之际,务必要以史为鉴,避免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