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一次记者会议上,孙凤鸣果断开枪,三发子弹准确无误地打中了目标。九年后,这三颗子弹终于在汪精卫的余生中施下了致命一击,让汪精卫在异国他乡死去。尽管他完成了刺杀任务,但孙凤鸣自己却未能逃脱死神的追捕。更为残忍的是,他的妻子在他死后遭遇了极为严酷的折磨。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孙凤鸣为何未能成功逃脱,汪精卫的刺杀是计划中的一部分还是出乎意料的突发事件?
民国时期充满了传奇色彩,各种思想交织、政治风云变幻。这里既有穿着西装、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也有遵循儒学的传统文化人士,政权更迭频繁,混乱局面下涌现出不少英雄人物。如果要评选民国时期的“刺客之王”,无疑王亚樵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能够崭露头角的王亚樵自然不一般。他并非一开始就以刺客身份成名,王亚樵出生于安徽合肥,年轻时他凭借出色的学识,在家乡小有名气。曾几何时,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将知识传播给更多年轻人。然而,接连不断的战争让王亚樵意识到,仅仅依靠教育是无法改变乱世命运的。要让更多年轻人拥有理想和生命的希望,首要任务就是消除战乱,恢复和平。
带着这个理想,年仅十九岁的王亚樵加入了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参与推翻清朝的统治,并且同孙中山一起推翻了袁世凯的独裁政权。虽然年轻,但经历的革命让他逐渐从一个书生转变为具有巨大志向的政治人物。在这片充满风起云涌的天地中,王亚樵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他立志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
于是,王亚樵的刺客生涯悄然展开。他的目标并非固定,每一场刺杀都带有一股激烈的挑战精神。王亚樵创立了斧头帮,名声大噪。他的每一次行动都像是一场深不可测的博弈,没人能预见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举世瞩目的暗杀行动中,他当街击毙了上海警察厅厅长徐国梁,又在南京刺杀了安徽建设厅长张秋白。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评价他时曾说:“世人皆怕魔鬼,而魔鬼却怕王亚樵。”
尽管王亚樵表面看似行事随意,但他内心却有一个始终未能完成的目标——刺杀蒋介石。蒋介石并没有直接与王亚樵结怨,但王亚樵视蒋介石为革命的敌人,认为他妨碍了中国的发展与革命进程。因此,王亚樵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刺杀计划,甚至五次亲自策划刺杀蒋介石。最终,他决定通过刺杀蒋介石来为中国的未来除去毒瘤。
为了实施刺杀计划,王亚樵在南京创办了“晨光通讯社”,希望借此接近蒋介石。1934年1月,蒋介石将出席国民党第四届五中全会,王亚樵派出孙凤鸣潜入会场,假装记者,企图借机行刺蒋介石。孙凤鸣在此次行动中充满决心,准备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蒋介石的命。然而,蒋介石防备极严,孙凤鸣的刺杀计划并未成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凤鸣的复仇之心愈发坚定。他发誓,不惜一切代价除掉蒋介石。1935年8月,蒋介石计划从武汉返回南京,孙凤鸣再度埋伏在路上准备刺杀。然而,蒋介石的车队庞大,难以辨认具体位置。孙凤鸣再次错失机会,刺杀失败。
然而,孙凤鸣并没有因此放弃。三个月后,国民党第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孙凤鸣再次秘密进入会场,伪装成记者,背着左轮手枪,准备迎接最后的机会。会议开始时,蒋介石却突然因为身体不适而未能出席。孙凤鸣得知后感到万分沮丧,眼看自己的刺杀计划又一次化为泡影。无奈之下,他决定将目标转移到汪精卫身上。
他拔出手枪,三发子弹迅速射向汪精卫。子弹分别击中汪精卫的背部、手臂和头部,其中一颗子弹深深嵌入,最终导致汪精卫在多年后的死于伤势。尽管汪精卫并未当场死亡,但那颗子弹却一直伴随着他,最终成为他死于异乡的根源。
然而,孙凤鸣在完成任务后并未逃脱,毒药的效力也迅速发作,枪支脱手,身体虚弱的他倒地不起。国民党立即将他围捕,严刑逼供,但孙凤鸣始终未透露任何幕后主使。他的抗拒最终导致他在次日因药物过量而死。
孙凤鸣死后,他的妻子崔正瑶遭受了国民党的残酷折磨。她被关押在监狱中,经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最终无法忍受痛苦,自尽身亡。与孙凤鸣有关系的朋友和同事也未能逃脱,被国民党抓捕并处决。
国民党很快查出了幕后主使是王亚樵,悬赏百万捉拿。最终,王亚樵未能逃脱命运,被捕后在梧州被枪决,尸体遭到侮辱,面皮被剥下。这场纷争看似画上了句号,但王亚樵和孙凤鸣等人为了国家和革命的未来,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尽管他们的方式或许极端,但他们的勇敢与坚持,也为中国的革命进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