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畊堂》、《郁郁堂》以及《郁文堂》等“官版大字全像《三国志演义》”的卷首语,都对三国时期的枭雄名将进行了细致的分类与评价。在这些评价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绝”——诸葛亮、关羽和曹操,还有一些运筹帷幄的杰出人物,行军布阵的军事奇才,能准确料事料人的智者,武功出类拔萃的名将,以及在战场上英勇冲锋、骁勇善战的英雄。
其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有徐庶与庞统;行军布阵、用兵如神的有周瑜、陆逊与司马懿;能准确判断局势、洞察人心的智者包括郭嘉、程昱、荀彧、贾诩、步骘、虞翻、顾雍、张昭;武功将略出类拔萃的有张飞、赵云、黄忠、严颜、张辽、徐晃、徐盛、朱桓;冲锋陷阵,骁锐无敌的有马超、马岱、关兴、张苞、许褚、典韦、张郃、夏侯惇、黄盖、周泰、甘宁、太史慈、丁奉。大家可以数一数,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个忠义无双的武圣关羽,再加上八位武功将略超群的名将、十三位冲锋陷阵的英勇武将,以及姜维和邓艾等两位才智兼备的军事人物,恰好构成了“三国二十四将”的阵容。关羽更是被公认为第一:“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他是古今名将中的第一奇才。”
如果将这一“官版三国二十四将”与更为流行的“一吕二赵三典韦”作对比,便能看出“官版三国二十四将”更为严谨。这个版本剔除了如吕布、颜良、文丑等不属于三国时期的角色,也排除了《三国演义》中未曾展现武力的张绣。至于文鸯,虽然他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他叛魏降吴,再叛吴归魏,且真正大显神威是在西晋时期,他显然不算是典型的三国人物。
因此,剔除那些不属于三国时期或未曾在战场上展现过实战能力的角色,剩下的“官版三国二十四将”便是从关羽到丁奉的阵容。在这个阵容中,关羽的第一位置几乎无可争议。接下来,我们讨论的焦点便是,谁能位列第二和第三呢?
熟悉古代战争规律的人都知道,武功将略和冲锋陷阵是两个档次,而“武功将略迈等越伦”似乎又高于“骁锐莫当”。在“迈等越伦”的八位名将中,张飞位列首位;而在“冲锋陷阵、骁勇无敌”的十三位英雄中,马超位居第一。这就如同甲省的解元与乙省的解元同时进京参加殿试,争夺会元和状元,二者并不必定是会试最优秀的那位。
张飞与马超在《三国演义》中的战斗力可谓是旗鼓相当。在葭萌关下,两人曾激战整整一夜,最终以平手告终。单从个人武力上来看,张飞与马超不分伯仲。但若论智谋和战术,马超则稍显逊色。马超固然勇猛,但在智谋上常常落于下风,屡屡被敌方欺骗。比如他曾误信曹操的信件,导致韩遂背叛;又曾误信杨阜,最终导致了家族的惨败。
马超并非马腾的嫡长子,这也为他在智谋上的短板提供了某种解释。马超的父亲马腾死于韩遂之手,但马超依然与其结盟,说明韩遂并未杀害马超的生母,否则马超绝不会如此轻易与其合作。此外,马超的教育水平较低,更多时间投入的是战斗,而非书本知识,这也使得他在智谋方面相对薄弱。
相比之下,张飞则是蜀汉中最为机智的名将之一。无论是面对曹魏的严颜,还是吴国的张郃,张飞总能以计取胜。他在长坂桥前不仅智勇双全,甚至能独自喝退夏侯惇、张辽等曹魏名将。在所有三国名将中,敢于主动与吕布单挑并百回合不败的,恐怕也只有张飞一人。
《三国演义》中的排序,向来是偏向孙刘阵营的。按照罗贯中的标准,三国二十四将中的前五名理应全是蜀汉五虎将。但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关羽和张飞位居前两位是无可争议的,而第三名则理应由曹魏或孙吴的人物占据。尽管《三国演义》极力推崇刘备集团,但曹操与孙权阵营中的名将同样也具有不容忽视的光辉。比如,周瑜和夏侯惇,他们各自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周瑜以儒将身份深入人心,而夏侯惇更是以无畏的勇气,令吕布都为之侧目。
不过,尽管周瑜与夏侯惇都在两大“二十四将”榜单中有名,考虑到他们的影响力和战功,第三名的席位还是应该由冲锋陷阵的马超来占据。毕竟,马超的勇猛在“三国二十四将”中无人能出其右。
最后,每位读者心中的《三国演义》版本或许都略有不同,因此如何排名“三国二十四将”,自然会因个人立场而有所差异。总之,去掉那些不属于三国时期、或没有真正参战的名将后,张飞、马超、赵云等人如何排位,仍然是每位读者心中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