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东汉末年著名的历史人物周瑜,许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或许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形象:一位风流倜傥、智勇双全的英俊将领,然而却因为心胸狭隘,最终被诸葛亮以智慧制胜,死于气愤。虽然这一形象深入人心,但近年来随着《三国志》等史书对周瑜生平的详细记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历史中的周瑜并非如此狭隘,反而是一位深具胸襟的杰出军事家。
然而,史书呈现出的更为完美的周瑜形象,也带来了一些疑问与猜测,甚至产生了阴谋论。特别是在周瑜死因方面,虽然《三国演义》对他的死因给出了极具戏剧性的描述,但《三国志》却只是简略地记录道:“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对于周瑜英年早逝的原因,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抱有疑问,甚至有人推测,孙权可能与周瑜之死有关。那么,孙权真的是周瑜死因的幕后黑手吗?
首先,我们不妨从孙权是否有足够动机来加害周瑜的角度分析。从表面上看,孙权是东吴的实际统治者,而周瑜则是东吴的得力将领,二人之间的关系最早要追溯到孙策时代。孙策是东吴的奠基者,最初为讨伐董卓而组织起义,年少的周瑜便在庐江结识了孙策,并且迅速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关系深厚,几乎如同兄弟一般。孙策死后,周瑜始终辅佐孙权,帮助他稳固江东大业。
孙权虽然年轻,但在孙策的临终托孤下,早早承担起了东吴的重任,表现出了不小的政治才能。孙策生前曾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虽然孙权在军事上可能逊色于兄长孙策,但他极为擅长巩固政权,保持局势稳定,证明了自己在守成方面的非凡能力。
周瑜则是孙策的左膀右臂,两人曾并肩作战,创造了江东的霸业。而孙权继位后,周瑜的军事实力和威望依然强大,尤其是在面对外部威胁时,周瑜始终是东吴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孙权逐渐掌握实权,周瑜这位手握兵权、拥有极高声望的将领,逐渐成为孙权心中必须警惕的威胁。
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剑指东吴。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东吴大臣中有人主张投降,而周瑜坚决主张抗战,最终获得了孙权的支持,促成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兵败,孙刘联盟分割荆州。战后,周瑜向孙权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计划——一方面通过酒色麻痹刘备,削弱其进取心,另一方面率兵攻取益州,再北上吞并张鲁,最终形成与曹操对峙的局面。
然而,在孙权同意周瑜的战略计划后,周瑜却在返回江陵途中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对此,有人提出疑问,周瑜若是早已生病,怎会提出如此远征的战略计划,并且孙权也没有阻止他。这一突如其来的死亡,令许多人联想到阴谋论,认为周瑜的死或许并非单纯的疾病,而可能是人为的。
此外,史书还记载了孙权曾派使者与刘备商讨共同攻取蜀地的计划。刘备的谋士殷观则建议,吴国不应单独行动,且目前吴国的政治局势也不稳定,难以独自攻取川蜀。孙权听取了建议,最终放弃了周瑜的计划。这一事件也被一些阴谋论者解读为,孙权可能不希望周瑜继续扩展自己的势力,尤其是周瑜强烈主张进攻蜀地,这显然会让孙权感受到威胁,担心周瑜在蜀地建立自己的独立势力。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继位后,东吴的基业几乎完全是孙策一手打下的,而作为孙策的亲信,周瑜自然对孙权构成了一定的压力。尽管孙权与周瑜关系亲近,但从实际权力角度来看,周瑜并不完全忠于孙权,反而有可能在某些时候与孙权的意图发生冲突。对此,部分阴谋论者认为,孙权或许会觉得有必要除掉周瑜,特别是当周瑜提出进攻蜀地的计划时,他更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然而,史书中也有记载称,在孙权刚刚登基时,周瑜曾以极高的尊敬态度对待孙权,帮助他获得了其他将领的尊重,这也表明,尽管两人可能有分歧,但周瑜仍然对孙权有所辅佐。因此,关于孙权是否亲自下手除掉周瑜,依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这一阴谋论。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关于周瑜死因的猜测,终究只能是未经证实的大胆猜测。
总体来说,周瑜的死因仍然没有定论,孙权是否与此有关的问题也只能作为一种历史假设,在没有更多证据的前提下,无法轻易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