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崛起源自东北,由满洲少数民族建立,标志着一个新兴封建王朝的诞生。大清王朝从后金政权起步,经过短短20年的迅速发展,从奴隶制政权过渡为封建制国家,最终建立了清朝。入关之后,清朝逐渐形成了一个成熟的政治体系,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建立了一个高效的政治管理架构。从西域到外蒙、西藏的纳入,都可以看出清朝在扩展疆域和政治体系方面的重大成就。然而,如果清朝没有入关,历史的走向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不妨推演一下。
假设清朝没有成功入关,那它的首都盛京已经建立,并且初步形成了封建政治体制。此时的大清将会继续在关外独立发展。我们曾在前文中对大清在不入关情况下的可能发展做过详细推测,最理想的情形下,它甚至可能发展成一个跨越亚洲和美洲的庞大帝国(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但如果仅从现实出发来看,明朝的疆域除了两京和十三省,其他地区都可能脱离其控制。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西北的瓦剌部、西域的叶尔羌以及青藏高原的各部落,最终将游离于这个末代中原王朝之外。
根据历史发展逻辑,清朝与准噶尔之间的角逐将成为西部局势的主线。缺乏中原地区富饶资源的支持,大清是否能够战胜准噶尔,仍然无法预见。自唐朝以来,西北和漠北大多不在中原王朝的控制范围内,只有元朝时期这一区域曾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如果清朝不入关,末代的中原王朝,极可能会形成类似隋朝末年的局面。失去东北、西北、漠北和青藏高原等重要战略要地后,末代中原王朝将面对更加被动的局面,特别是在与外部列强对抗时。
从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来看,这一时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战国时代,也意味着我国开始步入封建社会。到了明朝末年,封建王朝在我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年,封建帝制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逐渐成熟。强大的历史惯性使得新兴政权大多会继续延续封建制度,特别是在官员选拔体制仍以“四书五经”为考试范围、以八股取士为主要基础的情况下,科技的进步显得尤为缓慢。而且,士绅阶层的特权享有使得他们免税,这进一步加剧了科技发展与制度改革的滞后。就此而言,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固有体制下不太可能主动放弃利益去推动科技发展,从而导致无法迎接工业革命的到来。
再来看末代王朝是否有可能赶上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及大航海时代?答案几乎是否定的。明朝末期,东南亚,尤其是菲律宾,早已被西班牙和荷兰等殖民者占领。明朝在停止了下西洋的探索后,海上力量逐渐衰退,战船建造和远洋作战的能力几乎降到近海舰队的水平。虽然隆庆年间通过开关口保留了一些与外界的贸易窗口,但这些流入的财富主要用于稳固封建统治,而不会用于自我革命或发展科技。因此,末代中原王朝参与大航海时代的可能性极低。
对于封建制度的延续,社会各阶层习以为常,特别是在阶级矛盾并未大规模爆发的情况下,封建体制的自我革命几乎不可能发生。回顾欧洲的工业革命,可以看出有两个重要的前提:一是新兴阶级的崛起,这些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并迅速推动经济发展;二是其他国家通过样板效应模仿这种成功模式。然而,千年来自认为“天子脚下”的中原王朝,始终认为自己的政治体制是其他国家的楷模。毕竟,谁能想到那么多藩属国都是自愿臣服的呢?那时,冷兵器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传统的兵马钱粮作战方式对于封建王朝来说依旧得心应手。
封建王朝的垮台往往缺乏那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使得即便在面临无法挽回的困境时,封建王朝依旧会挣扎一番,不会主动实现自我革新。至于是否能像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通过变法来促使国家发展,纵横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首先,帝王必须具备主动求变的眼光与格局;其次,决策层需要一批志同道合的辅佐臣子;第三,外部环境的允许没有外强的干预,才可能有改革的空间。
即便帝王和大臣具备改革的意图,外部的列强也不会允许大中原王朝通过自我革命实现崛起。因为软弱稳定的封建王朝对他们来说最为有利,它能够最大化为列强创造价值。相比之下,日本的明治维新则是英国为了制约沙俄扩张的需要所支持的,而且这种变革只可能发生在小国身上。一旦中原王朝通过革命实现强大,列强的制约就不再可能。因此,末代封建王朝的最可能结局是,如同清末一样,在列强的入侵压力下,借助武力进行革命,迎来新的开始。
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见解,欢迎大家发表看法。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大家关注。如果我的观点有瑕疵,请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