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曾国藩作为一位举足轻重的名臣,掌握兵权,拥有显赫的地位。他不仅在军事方面有着卓越表现,成功镇压了震动天下的太平天国起义,而且在科技引进方面也积极作为。他创立了军械所,致力于引进和制造新型武器,为清朝的军事力量注入了现代化的血液。
当年,太平军的气焰如日中天,若没有曾国藩的英明领导,清廷可能早已沦陷于太平天国的铁蹄之下。曾国藩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军事,他在政治和社会多个领域的影响也极为深远。更为关键的是,曾国藩的崛起推动了大量汉人官员在朝廷中崭露头角,成为国家命运的掌舵者。到了清朝末年,几乎所有重要的官职都由汉人担任。这一历史进程为清朝在艰难时刻寻找人才、稳住政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曾国藩治军之余,一些人开始劝说他自立门户,脱离清廷,甚至联合起来与太平军抗衡。他们认为,既然曾国藩已经有了强大的军队和支持,那么继续为朝廷效力,无异于自掘坟墓。太平军名将李秀成在被捕入狱时,也曾给过曾国藩类似的建议。然而,曾国藩对此并未有丝毫动摇,甚至迅速斩杀了李秀成以绝后患。
曾国藩是否曾考虑过这个问题呢?答案肯定是肯定的。他的亲弟弟曾国荃便曾提出过相似的建议,连左宗棠也曾试探性地询问过他。然而,曾国藩从未付诸行动。叛乱是一项复杂而危险的事业,需要极为精密的战略安排与足够的底气。即便太平天国拥有数百万民众的支持,最终仍然被湘军击败。如果曾国藩自起兵谋反,他能凝聚多少支持呢?太平天国的失败已经证明了这个问题:单凭个人的力量,任何反叛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曾国藩是个深思熟虑之人,他清楚意识到,如果他反叛,几乎必然会失败。那时,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个人的权力,而是拯救国家。即便反叛成功,推翻了清朝政权,然而清室根基深厚,仍能寻找其他地方重建政权,而满洲贵族们或许会联合反抗。更何况,太平天国的残余势力会趁机发动反扑,若无朝廷支持,曾国藩能凭借个人力量应对吗?不可能。
此外,若是曾国藩成功叛乱,社会的动荡将更加严重。清末民众的情绪已经极为不安,如果看到一位汉人官员公开反叛,民间的造反潮将更加汹涌,割据势力将遍地开花。而曾国藩无法像昔日那样以朝廷为后盾,去调动这些散乱的力量。面对全国各地的民变,曾国藩根本无法一一镇压。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旦清朝权力真空,国家很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
更重要的是,曾国藩并非像那些缺乏智慧的太平军领导人那样,依赖单纯的武力和意气。在他看来,国家的未来关乎大义,而不是一己私欲。如果起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驱逐外敌,恢复国家的尊严,他自然会毫不犹豫。但理性思考后,他清楚起义的风险远远超过任何可能的好处。历史上那些成功的起义,基本都经历了精心筹划和时机的把握,而大多数起义者的下场都没有什么好结果。比如李自成、吴三桂等,他们要么死于战斗,要么屈服投降,没能建立起新的政权。
曾国藩的背景也使得他不容易轻举妄动。道光年间,他便开始在湖南招募兵员,组建湘军,经过多年的训练与发展,湘军成了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然而,曾国藩起兵的理由是什么呢?如果他要驱逐外敌,清廷早就开始行动了;如果是因为朝廷腐败,需要重建政权,那么太平天国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曾国藩自己亲手灭了太平天国,他又怎能再为其同类的起义者提供支持呢?
更何况,曾国藩的年纪渐长,身体和精力逐渐不能像年轻时那样承受起义的艰难。若是他在起义中战死,那支持他的兵力和民心将会失去,他的追随者又将何去何从?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叛乱者极少,绝大多数人最终都未能改变命运,反而葬送了自己的未来。叛乱者的下场通常是凄惨的,曾国藩深知这一点。
曾国藩性格中有着极强的道德观念,他一贯崇尚程朱理学,要求自己和部下要以大圣人的标准来约束行为。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推翻曾经效忠的朝廷,做出背叛的举动,尤其是他这样一个极为注重面子与名誉的人。即使是在杨秀清打败他时,他曾有过轻生的念头,可见其缺乏那种超凡的韧性。如果他真的反叛,连自己都不够坚强,那他又怎能指望其他人跟随?
甚至左宗棠曾试探过曾国藩的想法,然而曾国藩心里清楚,左宗棠的问话并非真心,而是出于试探。若真要叛乱,左宗棠定会是第一个迎头而上的对手,带领军队来迎战。李鸿章手握淮军,那时湘军也未必能够稳住局势。湘军内部,虽以汉人为主,但也有不少满洲人参与,这种内部分歧足以让起义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
总之,曾国藩在那个历史的关头,几乎没有任何起义的条件与动力。他深知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起义的风险太大,结果注定会是失败。对于他来说,保持忠诚与稳妥才是更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