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常常叹息“李广难封,冯唐易老”,但很少有人提到与“飞将军”李广同一时代的“不败将军”程不识,实际上他才是更值得推崇和学习的典范。
《孙子兵法》有云:“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使敌之必可胜。”这句话的意思是,真正擅长作战的人,不是单纯追求战斗的胜利,而是确保对方始终无法战胜自己,也就是说“先立于不败之地”。这种“不败”的战略思想在军事中,往往比单纯的“求胜”更加重要。因为从逻辑角度看,“不败”是“求胜”的基础,失去了基础,胜利也无从谈起。
当然,注重“不败”有时可能显得过于谨慎、稳妥,缺乏那种年轻气盛的激情和冲劲,但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务,关乎生死存亡,稳妥和谨慎无疑更为重要。
李广以进攻为主,而程不识则主攻防御。如果将两者的作战风格作一对比,便能清楚地看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李广是西汉时期赫赫有名的将领,以勇猛和个人实力著称。如果单打独斗,几乎没有对手能敌过他。他的勇气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决心,令人钦佩,且他的作战风格简单直接,符合普通百姓追求刺激和爽快的审美观。人们常常以为英雄就应该像李广这样冲锋陷阵,毫不犹豫地行动。
然而,李广的作风也有明显的缺点,他有时过于依赖个人勇气,缺乏足够的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例如,他曾擅自接受梁王的将印,导致在汉景帝时期始终未能获得中央军的指挥权;还曾在匈奴小股骑兵袭击他的人马时,贸然行动,结果几乎被匈奴主力包围,险些全军覆没。
与李广的进攻性风格不同,程不识的作战方法更注重防御,稳扎稳打。他重视军事纪律,注重军队的管理和战术的细致准备。他的防守策略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战绩,但却能确保在战斗中降低损失、保障边疆的安定。程不识的作风让匈奴在进犯边疆时常常绕道而行,避免了多次边疆的直接冲突。
程不识的防守策略虽然乏善可陈,但实际上非常符合当时大汉王朝的战略需求。汉景帝时期,大汉王朝并不积极寻求与匈奴开战,而是通过“和亲纳贡”的策略维持边疆的稳定。程不识的稳妥防御正契合了这一政策。与其冒进,不如稳住局面,这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相对安稳的环境。
然而,随着汉武帝的登基,大汉的外交政策发生了转变,开始寻求积极的对外扩张。汉武帝更倾向于那些具有进攻性、能迅速打击敌人的将领,而程不识的防御型风格与汉武帝的雄心壮志不太匹配。因此,尽管程不识在军事上的稳健表现得到了汉景帝的高度评价,但在汉武帝时期,程不识并未得到足够的机会施展才能。
在汉武帝心中,李广的攻击性和勇猛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尽管他并不注重战略,反而更强调当下的战斗力。于是,李广被提拔到中央军,成为禁卫军的统领。尽管李广勇猛,但他的作战风格却导致了多次失败,最终,他的人生也未能如预期那般辉煌。
程不识的军事风格虽不激烈,却异常稳定,他通过严格的纪律和细致的作战准备,保障了军队的胜利与安全,然而,这种不惊艳、不震撼的表现,注定使他无法在历史的舞台上获得如李广那样的辉煌名声。虽然程不识无懈可击,但他的防守型作战风格往往缺乏大快人心的胜利,难以获得民众的热烈关注。
李广之所以在历史上声名显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勇猛的进攻风格迎合了大众的情绪需求,人民普遍喜欢直观的英雄主义。而程不识的军事成就尽管稳扎稳打,却未能激发民众的激情和认同感。
程不识的防守型军事风格,与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廉颇颇为相似。廉颇也因其出色的防守能力而成为战国时期的英雄。然而,廉颇能够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不仅因为其卓越的防守才能,也因为当时赵国处于弱势,只要能够守住防线,就是大功一件。而程不识的防守策略虽然符合大汉王朝的核心需求,却未能引起广泛的关注。
程不识的军事成就虽然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但他实际上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的战略眼光、细致入微的作战计划和冷静稳重的决策,使他成为了不可多得的优秀将领。然而,由于大汉朝的政治导向和时代需求的变化,程不识的防守风格逐渐被汉武帝时期更具进攻性的战略所取代。
程不识和李广的对比,告诉我们,不同的作战风格与时代需求密切相关。李广凭借个人英雄主义赢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其作战风格的缺陷却使得他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下未能得到长远的认可。反观程不识,他虽然没有李广那样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凭借稳扎稳打的防守策略和高效的战略执行,确保了边疆的安定,并为国家稳定提供了保障。
程不识的风格和战术,实际上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标准化作业”非常契合,他注重纪律和细节,从而确保了长久的稳定和成功。虽然他的成就未必具有震撼力,但正是这种稳健的作风,确保了大汉王朝在那个时期的稳定。
综上所述,程不识的军事成就和战术布局,虽然不如李广那样充满戏剧性和刺激感,但却更符合国家长远战略目标。在历史的评价中,李广和程不识各有千秋,但程不识的冷静、谨慎、稳重的作风,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深刻反思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