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东湖景区 新智新视野 2025年06月14日 07:17 陕西
一、历史溯源
东
湖
北魏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凤翔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约424年),在凤翔地区(古称雍州)修筑了城墙,作为岐州的治所(又被称为“小城”)。这段城墙位于秦雍城旧址以北,东至塔寺河西岸,西城墙在今太白巷至一览亭一线,周长约4公里多,属于夯土筑成的防御性城池。
东
湖
北魏城墙因年久失修,至唐代时已难以固守。现存遗址主要集中在凤翔东关街附近,其中东湖一览亭旁尚存一小段夯土城墙,高度约7米,外陡内缓,保留了原城墙的基本特征。
北魏城墙的选址与凤翔东湖的水系息息相关。古人巧妙利用地形,引凤凰泉水环绕城郭,既为护城河提供水源,又灌溉农田,形成“城湖相映”的生态景观。清代诗人张飞鹏曾赞:“涧水分流绕凤城,凤泉滚滚泻双清”,道尽了城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建筑布局和特点
东
湖
北魏城墙被称为“小城”,主要有以下原因:
1.规模较小:相较于唐代李茂贞于乾宁二年(895年)所筑的凤翔唐城(周长6.1公里),北魏城墙周长仅4公里,且防御功能有限,故民间称其为“小城”。《宝鸡县志》载:"唐凤翔城基阔三丈,高一丈五尺(唐代,一丈合今3.07m,一尺约为0.33m)",较北魏城墙规模扩大近40%。
2.与后续扩建对比:唐代凤翔城在原有北魏城墙基础上大规模扩建,形成更坚固的“唐城”,清乾隆《凤翔府志》明确记载:"北魏旧城俗呼小城",北魏旧城墙逐渐被视为“小城”。
北魏城墙的建筑特点:
1.夯土版筑技术:北魏城墙采用典型的版筑夯土工艺,即以木板夹土夯实而成。这种技术在中国早期城墙中广泛应用,具有就地取材、成本低的特点。
2.无包砖设计:明代以前城墙多以夯土为主,北魏城墙亦未包砖,防御强度相对较弱,这也是其后期被唐城取代的原因之一。
3.与地理环境结合:城墙依地势而建,东临塔寺河,西靠太白巷,利用自然地形增强防御能力。
(注:城墙建筑资料源于中国古建网)
三、历史价值
东
湖
北魏城墙是凤翔作为古代军事重镇的重要见证,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城防技术特点。其夯土工艺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依据。
清道光年间,凤翔知府白维清于城墙高台之上建亭,取名“一览”,寓意“秀湖奇峰,尽收眼底”。登亭北望,太白山积雪皑皑;南瞰雍城,街巷纵横如棋盘。这一视角,恰是北魏城墙军事视野与人文审美的双重延续。
东
湖
近年来,凤翔将北魏城墙纳入东湖景区保护规划,通过加固夯土措施延缓风化。北魏城墙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遗存,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结晶。
来源:凤翔东湖景区
特此鸣谢
文化 历史 平台推荐:吴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