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将保持原文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增加细节描述并稍作润色,整体字数保持稳定。
---
薛元超能够与皇帝保持如此亲近的关系,自然成为他官运亨通、迅速升迁的重要因素。早在他二十一岁那年,便担任了太子通事舍人的职位,辅佐刚刚被立为太子的晋王李治。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引荐人竟是当朝皇帝李世民。李世民对李治说:“元超其父事我,品节高洁;今令元超侍奉你,你应当格外重视他。”正是这句认可,为薛元超的仕途和财富奠定了坚实基础。可是,李世民为何如此看重这位不过二十出头、尚无显赫战功的年轻人呢?
这背后主要有两个关键原因。首先,薛元超有一个显赫的父亲——薛收,所谓“拼爹”在当时尤为重要。薛收身处兵荒马乱的年代,担任李世民的文书秘书,负责撰写檄文和战书。他文笔精炼,文风犀利,写作速度极快,常常骑马途中即挥笔完成,几乎不需修改。更难能可贵的是,薛收具备一定军事素养,能为李世民提供有效的战术建议。正因如此,秦王对他极为器重,将他视为与房玄龄、杜如晦齐名的心腹大臣。武德七年,薛收逝世,李世民亲自前往吊唁,悲痛难抑,甚至对房玄龄坦言:“薛收若尚在,必定委以中书令重任。”可见,薛收若在,必将成为大唐的宰相之一。
由于李世民对薛收极高的评价,他对薛元超也倍加关爱。薛元超六岁时即继承父亲的爵位,九岁时受李世民召见,得到亲切慰问。十一岁进入弘文馆读书,过目不忘,表现出色;十六岁以挽郎身份参加高祖李渊的丧礼,十九岁时又娶了李元吉的女儿,成为皇亲国戚。薛家本身是名门望族,能够提供优渥的教育资源。薛元超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才华横溢。据墓志铭记载,他八岁时就能写出优秀文章,得到房玄龄、虞世南的高度赞赏。二十一岁那年,李世民在玄武内殿宴请王公贵族,令薛元超当众吟咏蜡烛诗,写得又快又好,唐太宗因此特别赏赐他三十段彩绸以示鼓励。唐太宗一方面是对功臣家族的怀念,另一方面也看中了薛元超的门第背景和潜力,这两方面促使他决意将薛元超推荐给太子李治,作为未来高官的储备力量。
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薛元超的母亲早逝,他自幼失去了父亲的陪伴,只能与母亲相依为命。三十二岁那年,父母双双去世,给了他沉重打击,他常常泪流满面,甚至痛哭至吐血,整个人憔悴不堪,悲痛欲绝。唐高宗见他如此形容枯槁,几乎认不出昔日的好友。除了家庭变故,薛元超的仕途也遇到了危机。他的老同事李义府因骄横跋扈、罪行累累激起众怒,唐高宗曾好言相劝,却遭顶撞,最终被革职流放。通常被流放的官员不得骑马,但薛元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为李义府争取优待,结果得罪了太子李治,自身也被贬为简州刺史。不久后,另一位老同事上官仪因被怀疑挑唆废后,破坏皇帝夫妻感情而失势,薛元超被查出与之有书信往来,同样被免职流放。可见官场如战场,昨日仍受宠若惊的高官,明日便可能沦为众矢之的。身处人生最低谷的薛元超,只能通过写诗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谁能料到,这次流放竟长达十二年。薛元超年过五十,在唐朝那个年龄,常人早已归入黄土。忽然间朝廷大赦,他重返政治舞台,被唐高宗任命为正谏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独自辅佐皇帝治理国家,还获赐大量良田和豪宅等丰厚奖赏。岁月虽能淡化过往恩怨,但李治对薛元超的信任与承诺始终未曾改变。
薛元超还有一技之长,擅长发现和举荐人才。他推荐的文武官员多达两千余人,其中不少人最终成为高官显宦。他为人仗义执言也颇有名声。有一次,大理寺官员上奏一件疑难案件,主审官主张判处死刑。薛元超仔细了解案情后,亲自当面向皇帝提出质疑,令主审官哑口无言。唐高宗怒斥:“若无元超在,几乎令我杀了无辜之人!”此言一出,朝堂文武无人敢再轻易发言,大理寺官员更是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
有人认为薛元超请求退休,并非完全因为身体状况,而是因为得罪了新皇帝李显。李显当太子时酷爱打猎,薛元超认为不妥,直言相谏,得到了李治的认可,却让李显心生怨恨。高宗驾崩后,薛元超见势不妙,赶紧请求退休以避开新帝的打击。但这一说法多为后人推测,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实际上,他以“风疾不言”为由退休,已足以说明身体状况堪忧。对于宰相这样重要职位,身体不好难以胜任工作,及早退休既对个人有利,也有助于朝廷更替新鲜血液。数月后,薛元超便病逝,足见其身体确实每况愈下。
---
这样改写细节更丰富,同时保持原意和篇幅。你觉得如何?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