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和朱元璋的感情深厚,几乎无需多言。作为朱元璋的糟糠之妻,马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几十年的风雨同舟使她对丈夫了如指掌,时常尽力阻止朱元璋一时冲动,避免因情绪用事而酿成严重后果。
洪武十三年,马皇后敏锐地察觉到朱元璋对自己第四个儿子朱棣的态度变得异常冷淡。经过深思熟虑,她心中萌生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猜测。后来,当她亲眼看到朱元璋一反常态地亲自为朱棣剥橘子时,那个猜测终于得到证实。惊恐之下,她赶紧派人告知朱棣:“你爹有杀你的打算,快别再留在京城了!”
朱元璋可以说是铁汉柔情兼备,但他的“柔情”只献给了唯一的结发妻子——马皇后。马皇后几乎陪伴着朱元璋,从起义到称帝,这段艰难的十多年岁月,她的付出和支持一直铭刻在老朱心中。夫妻二人的深情,也从她为朱元璋生下五子二女可以看出,这几个孩子是她心中最宝贵的珍宝。
尽管孩子们都是她的心头肉,但毕竟不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朱元璋虽然对这七个嫡子女非常重视,但对嫡长子朱标尤为偏爱。实际上,朱元璋对其他儿子的感情较为平等,只要他们不犯错,他也不怎么过问;但对嫡长子却亲自嘘寒问暖,给予特别关注。
马皇后虽理解丈夫身为皇帝对嫡长子的特殊偏爱,但这种过度的偏爱也让她心生不满。她便努力照顾其他孩子们,希望他们同样能获得关爱和机会。四个亲生儿子中,马皇后尤为欣赏的是老四朱棣。起初朱棣与兄弟们并无明显差距,但随着成长,他的才华渐渐显露出来,远不输给长子。
无论是学问还是武艺,朱棣和兄弟们所学大同小异,然而他的表现却尤为出众,甚至在礼法上更为严谨。马皇后并非希望其他儿子以才华威胁嫡长子的太子地位,她深谙史书中纷争的教训,明白若此必生祸端。但她同样期望孩子们能发挥所长,不被埋没于平庸,只做个无足轻重的王爷。
于是,她开始向朱元璋强调老四的才能,建议他不要只宠爱长子,其他有能力的儿子也应获得展示才能的机会。朱元璋对妻子的建议虽然没有完全接受,却也愿意考虑,但他认为不能只提拔朱棣。理由简单明了:若只让朱棣鹤立鸡群,其他大臣见了燕王优厚的待遇,必然会心生猜忌,动摇太子朱标的地位,这绝对是他无法容忍的。
适逢老二、老三和老四年龄渐长,朱元璋便决定为他们划分封地,让他们准备前往藩地施展才华。虽然命令下达,但并非催促他们立刻离京。毕竟洪武九年时,朱棣年仅16岁,贸然就藩实属太早。朱元璋的旨意是让他们做好充分准备,以免日后担任藩王无所适从,甚至惹出乱子。
就在这一年,16岁的朱棣迎娶了人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妻子——徐达长女徐氏。此婚姻安排本身便透露出朱元璋夫妇对老四的器重。徐达身为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家世显赫,能够与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儿相提并论。更有趣的是,徐氏在婚前已由马皇后亲自教养了一段时间,培养成淑女,这份背景足以令人侧目。
由此可见,朱棣在四个藩王兄弟中,地位开始逐渐凸显。然而光有婚姻背景还不够,他的晋升还要靠自身实力。朱元璋为此对朱棣进行了严格训练。凤阳是朱家的祖地,朱元璋称其为“中都”,无论家族还是国家层面都极具重要性。于是,他安排几位藩王在赴藩前多次留驻凤阳,亲身体验民生疾苦,以期未来在藩地能更好地勤政爱民。
朱元璋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才干一般,驻留凤阳的时间并不长,唯独朱棣三次前往,每次停留都较久。这更加凸显了他在众兄弟中的特殊地位。朱棣也不负众望,在“实习期”里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王子。
朱棣的进步令马皇后喜出望外,朱元璋也甚为满意,心想老四果然是自己的骄傲。只是,随着朱棣的日益出色,朱元璋心中开始隐隐感到不安。大臣们也察觉到燕王的才华,有些不顾风险暗中联络他,这触碰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经。
若朱棣是庸才,朱元璋不会担心大臣们的接近,但他能力卓著,大臣们巴结他必有其他目的。朱元璋因此先处理了那些图谋不轨的大臣,接着目光转向朱棣本人。无论朱棣多有才能,朱元璋心中太子只有朱标一个,长子身体强健,继承皇位毫无悬念,根本不容置疑。
朱棣日益显眼让朱元璋警惕心加深,忌惮之情油然而生。尽管朱棣无意觊觎太子之位,老朱却并不信任他的心思。于是,朱元璋对朱棣的目光逐渐变得冷厉,杀意隐现。他认为,为了稳固朱标的太子身份,牺牲一个儿子也在所不惜。
作为朱元璋多年的枕边人,马皇后敏锐察觉到丈夫对朱棣态度的微妙变化,加之母性的直觉不断警告她危险临近。她起初难以置信朱元璋竟会对亲儿子动杀机,直到某次家宴上看到朱元璋亲自为朱棣剥橘子,才彻底警觉到事态严重。
朱元璋一直以严父示人,除了嫡长子外,从未对其他儿子如此温柔,这番举动分明藏刀在笑里。结合近期老朱的怪异态度,马皇后终于意识到一个令人恐惧的真相:她的四儿子可能真有生命危险。
宴席结束后,她立刻派人通知朱棣:“老四,赶紧去就藩,否则你爹要杀你了!”这消息对朱棣而言并不意外,他早已察觉父皇的忌惮,早有避开的打算。得到母后提醒,他愈发坚定了离京避祸的决心。
不久后,朱棣主动请求前往北平就藩。朱元璋没有阻拦,毕竟不愿闹得难堪,既然朱棣自己要求离开,便允许了。于是,洪武十三年,朱棣正式踏上了前往封地的路途。
这段经历完美诠释了皇室的无情冷酷,幸好有马皇后的及时提醒,否则朱棣恐怕难以有机会后来通过靖难之役夺得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