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可能会面临学碑还是学帖的困扰,碑刻笔画有金石气,刚健挺拔,对于提升笔力很有好处,但是再顶级的刻工也无法还原墨迹的细腻,因此碑刻往往在细节上有所缺失,也很难通过碑刻感悟墨法。
而墨迹虽然贵在真实,但练久了也容易导致用笔孱弱、笔画虚飘的弊病。因此,如果能做到碑帖结合,便可规避诸多不足。那么,有没有那种能兼具碑帖之优点的作品呢?答案是有的,那便是书丹未镌刻的墓志砖。
这一类文物多发现于新疆地区,由于高温、干燥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吐鲁番地区堪称墨迹墓志砖的“天然保存室”,此地发现的墓志砖不仅保存完好,甚至墨色未褪,仿佛是昨天写成的,细腻精到、自然真实,再现最地道的晋唐笔法。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珍藏着此地出土的一块唐代墨迹砖,名为《翟那宁昏母康波蜜提墓志砖》,此砖长、宽约为65厘米、厚约5厘米,共有铭文4行、21字,从左至右以楷书书写,释文为“维麟德元年四月卅日翟那宁昏母康波蜜提墓至(志)记。”可知是公元664年的文物。
此墓志砖极为珍贵,这是国家博物馆首次发现的西域人用汉字书写的墓志,虽然文字保留了西域从左向右的书写习惯,但每一笔所透露出的笔法和古意,皆是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很多书写技巧如今已然失传了。
《翟那宁昏母康波蜜提墓志砖》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铭文笔画清晰,楷书中夹杂行书笔意,能看出明显的“兰亭”笔法,还保留几分立意,与李邕、苏灵芝的书风相似,从中可以窥见盛唐书法风采;二是书写者没有过多刻意的处理,而是更像一件“草稿”,呈现出书写的真实状态;三是墓志内容简洁,虽然只有21字,但基本信息交代清楚。
起笔藏露皆备,转折提按分明、骨力洞达,通过手腕提按控制笔画粗细,如“康”字的撇画、捺画对比明显,轻重有别,竖钩重按后钩出,具金钩铁画的爽利感。结字中正平和,中宫紧缩,四维开张,同时不乏动势,如“蜜”字形成上密下疏、上重下轻的险绝感。
欹侧取势,稳中求变,在险绝中见平衡,因字赋形,随势生变,兼顾庄重与灵动。墨色饱满凝重,无枯笔飞白,尽显肃穆庄重之气。此墓志的意义在于将魏晋尚韵、北魏尚质、唐代尚法体系融合。笔法标准、结字严谨,同时又不失活泼之气,比那些过于严谨的唐碑,更有“生命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