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内容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写并改写一下,整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1916年6月6日上午10时40分,袁世凯在北京中南海的居仁堂内,缓缓地吐出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口气。根据他生前留下的遗嘱,徐世昌和段祺瑞依据《中华民国约法》中的相关条款,开始着手确认继任总统的人选。那个时刻,气氛凝重,整个北洋政府高层都在等待这个关键的决定。
当时,无论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是后来的《中华民国约法》,都有明确规定:“总统因故去职时,由副总统接任总统职务。” 这表明,袁世凯因病去世后,总统职位理应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然而,这两部约法之间存在一个关键的差异:袁世凯临终前明确要求,依照《中华民国约法》执行,必须在三天内组织选举会议,选出一位新的总统。
而这个选举会议的组成,必须由五十名参政院成员和五十名立法院成员共同组成。但那时,袁世凯忙于称帝,参政院和立法院尚未真正建立,成员尚未选定,根本无法召集选举会。显然,这一程序已无法实施。
面对这一困境,徐世昌认为,在如此特殊的政治局势下,不能拘泥于条文,必须迅速确定总统人选,确保政局稳定。经过反复磋商,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和张镇芳达成共识,决定邀请副总统黎元洪正式出任中华民国总统一职。
此时,黎元洪居住在北京东城区东厂的一座宽敞府邸中。关于谁去通知黎元洪,成为了一个问题。段祺瑞得知教育总长张国淦与黎元洪关系较为亲近,便邀请张国淦同行。段祺瑞对张国淦说:“张部长,咱们一同去拜访副总统黎元洪吧。”张国淦虽然不明白段祺瑞的真正用意,但仍决定陪同。
两人来到黎元洪的宅邸,三人坐下后却出奇地沉默。四十分钟过去,段祺瑞突然站起身,向黎元洪告辞便离开。整个过程中,三人一句话也未说。张国淦陪同段祺瑞走出门外,在快上车时,段祺瑞低声对他说:“张部长,副总统那边的事情,还请你多加关照。”说完便匆匆离开。
看着段祺瑞的车渐行渐远,张国淦站在黎家门口,心中隐隐猜测出段祺瑞的意图,随即回府将袁世凯的临终遗言详细转述给黎元洪。听闻此事,黎元洪心情复杂,既兴奋又忐忑。
一方面,他激动于获得总统职位;另一方面,他清楚自己在北洋政府势力中孤立无援,担忧段祺瑞和徐世昌可能另有所图,担心这不过是一个陷阱。黎元洪便请张国淦致电国务院,向段祺瑞探问具体意图。然而电话那头的回答却是:“若有要事,请副总统亲自前来一叙。”
迫于无奈,张国淦连夜赴国务院。进入段祺瑞办公室,发现室内挤满了北洋政府的高级军官。段祺瑞见到张国淦,将他单独带进一间小屋,详谈了很多内容后离开。张国淦随后连夜回到黎元洪府上,将段祺瑞的决定传达:“段祺瑞同意你担任总统,但条件是实行责任内阁制度,由他本人主持北洋政府的军政事务。”
黎元洪清楚自己无兵权,只能勉强接受这个条件,先坐上总统宝座再做打算。
6月7日上午,黎元洪在北京东厂胡同的府邸举行了简朴的就职典礼,正式成为中华民国第三任总统。典礼上,段祺瑞、参政院院长溥伦以及多位内阁成员悉数到场。随后,身着军服的黎元洪发表简短就职演讲,言辞恳切:“当前局势严峻,惟有遵法行事方能自救,吾谨承前任大总统之遗志,继任此职,救国救民。”
演讲结束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也发表致辞,表示将恪守黎总统指示,全力以赴办理政务。无论黎元洪是段祺瑞手中的一枚棋子,还是名义上的傀儡,总算如愿登上了总统宝座。
黎元洪就任总统后,签署的第一道命令便是为已故袁世凯举行隆重葬礼:“前大总统为共和奠基,苦心筹划,勤劳晖映,丧葬典礼务必由国务院严密筹办,结合中外礼仪,确保庄重隆重,以表国家崇德报功之意。”据传这份命令是段祺瑞事先拟定,黎元洪仅以总统名义签署。
段祺瑞曾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北洋将领,心怀感激,因此要求为袁世凯厚葬也顺理成章。他还促使黎元洪以中华民国总统名义向全国各省发电报,要求全国降半旗哀悼,暂停所有娱乐活动,学校停课一天。此举既是哀悼袁世凯,也是表明自己才是北洋派的核心领导者。
当时段祺瑞已担任国务院总理,借助“责任内阁制度”实际掌控军政大权,黎元洪则形同虚设,权力极其有限。但黎元洪内心并不甘心做一个空壳总统,渴望真正掌控北洋政府的军政权柄。
实际上,“责任内阁制度”本身存在漏洞。内阁成员本应由国会选举产生,但国会早在袁世凯称帝时便被解散,根本无从选举,令这一制度形同虚设。因此段祺瑞借“责任内阁”名义控制政权,只会使北洋政府的内部矛盾愈加尖锐。
尽管黎元洪借此登上总统宝座,风波却远未平息。争议的核心是段祺瑞发布的两份公告:一是袁世凯临终遗言,二是《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九条的内容。
袁世凯的遗言由徐世昌和段祺瑞共同起草,明确写道:“依《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大总统因故去职时,由副总统代行职权。本大总统遵约法,宣告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副总统恭厚仁明,必能振兴时局,稳定大局,补足总统之缺失,慰藉全国民众期望。”
而段祺瑞以国务院总理身份发布的通电则强调:“袁大总统于六月六日因病去世,依《约法》第二十九条,由副总统黎元洪代行大总统职权。望各省务重国家,维持秩序,保障治安,务为当务之急。”
这两份公告引发了西南护国军及其他“反袁”势力的强烈不满。
6月8日,西南军务院副抚军长岑春煊发通电声明:“黎总统承继大位,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程序,绝非袁世凯一人私断。”
6月9日,孙中山、黄兴等人发表通电,严厉谴责北洋政府,揭露段祺瑞“为私利不顾大局”的行径。
上海国会议员亦纷纷声明:“任何妄图以《中华民国约法》破坏国家宪法者,皆为公敌,必遭国人唾弃。”
西南护国军更多次致电黎元洪,要求他公开声明,自己是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合法继承总统职位,而非依赖《中华民国约法》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的“代行职权”身份。
此外,他们还要求黎元洪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依照该临时约法组建内阁,废除《中华民国约法》和“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早在民国二年(1913年),《大总统选举法》就规定:“大总统缺位时,由副总统继任至任期届满。”
而1914年,袁世凯重新修订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则写明:“大总统因故去职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
因此,各派围绕“合法继承总统职务”与“暂时代行总统职权”之间的法律争议激烈展开。
以西南护国军为首的阵营,坚持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认为黎元洪是合法总统继承人;而段祺瑞则坚决反对,强调黎元洪仅是暂时代理总统。
段祺瑞借国务院名义发布的《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九条公告,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示:袁世凯虽逝,但《中华民国约法》依然有效。
然而,段祺瑞此举背后另有盘算:按公告,黎元洪代理总统职务仅限三天,届时必须在袁世凯提名的三人中重新选出总统。
但当时局势动荡,根本无力在三天内完成选举。因此,黎元洪虽是代理总统,却可无限期“代理”下去,直至新总统产生。
段祺瑞心机深沉,他清楚只要维持《中华民国约法》的合法地位,就能巩固北洋政府正统性,进一步巩固军阀内部的团结。
而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意味着恢复国会,阻碍段祺瑞以责任内阁制度掌控政府的企图。
因此,他绝不会接受西南护国军等势力关于恢复临时约法的要求。
事实上,段祺瑞早已觊觎总统宝座,但因名不正言不顺,只能让黎元洪暂代,作为权宜之计,待时机成熟,再逼黎元洪退让。
他的这一策略不仅遭到西南护国军激烈反对,北洋政府内部也反响强烈。
袁世凯在世时,虽有内部矛盾,但权威令众人不敢发声。如今袁去世,裂痕浮现,连“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也不愿服从段祺瑞的指挥。
在黎元洪继任问题上,冯国璋虽不欲见黎元洪掌权,但更反对黎充当段祺瑞傀儡。他认为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并非坏事,至少能制约段祺瑞的专权。
况且黎元洪坐稳总统后,副总统职位将成为各方争夺焦点,冯国璋自然在其中觊觎。
经过权衡,冯国璋于6月18日发布通电,明确指出:“国家根本大法不可两套,新约法为总统制,今已不适用。现行制定又未按程序修改,属非正统。唯有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国会自然应复。”
冯国璋的立场与西南护国军完全一致,公开站在同一阵营。
面对西南护国军的反对,段祺瑞本可置若罔闻,但对冯国璋的态度不得不重视,因为冯掌控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