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率领明朝的精锐军队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元朝的都城大都(今北京)。这一刻,元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元顺帝仓皇逃亡至岭北行省(即如今的蒙古高原一带,治所为和林)。伴随着元顺帝的逃亡,元朝对中原长达89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曾经令世界颤抖的元朝也终于灭亡了。
然而,尽管元朝灭亡了,但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顽强生命力依旧没有消失。元朝的残余势力以北元的形式依然存在,统治着辽东至西域的广阔土地,仍然有数十万的军事力量在北方维持着一定的威胁。新兴的大明帝国的北部边疆,随时面临着北元的威胁,两国在长城沿线发生着长期的交战与对峙。
与此同时,曾经是元朝“附庸”的高丽王国敏锐地察觉到北元与大明之间的对立,为了趁机扩张,趁着北元和大明的紧张关系,高丽开始在鸭绿江南岸进行扩张。高丽军队陆续攻占了鸭绿江南岸的北元军据点,并逐步向北拓展了近百里的领土。高丽的将领李成桂更是沿着鸭绿江上游,攻打并征服了沿途的女真部落,把自己的领土不断向长白山延伸,几乎将整个东北地区纳入了高丽的版图,高丽俨然成了元朝灭亡后最为受益的国家之一。
然而,1374年高丽发生了政变。新国王王禑决定改变之前高丽在北元与大明之间的“两面下注”政策,转而亲近北元。王禑命令李成桂率领4万高丽军进攻大明。此时的大明已经成功控制了辽东,军力日渐强盛,李成桂明白,自己的4万兵力根本不是明朝精锐部队的对手。可王命难违,李成桂只能无奈从命,心生怨念,最终选择背叛,不仅没有去攻打明朝,反而直接率兵攻破了高丽王城,自己篡位建立了新的王朝——李氏朝鲜。
李成桂政变后,迅速派遣使者前往南京,向大明宣称称臣纳贡,表示归附大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了李成桂的称藩请求,并且为了笼络李成桂,也为了集中力量对抗北元,朱元璋将铁岭卫从鸭绿江以北撤回,并将领土划归朝鲜。李成桂趁机扩大了自己的版图,在鸭绿江以北设立了咸镜北道,朝鲜的领土扩展到了辽东一带。然而,朱元璋并非完全信任李成桂,他并没有将当地的女真人撤走,而是明确宣布对北元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领土拥有继承权,为日后可能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去世后,经过了四年的靖难战争,外藩出身的燕王朱棣于1402年成功篡位,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成为了新的帝王。由于朱棣的登基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特别是他的篡位举动备受争议,朱棣急需获得外部的认同。在此时,李成桂作为一个同样篡位上台的国君,深知朱棣的心情。因此,他在朱棣即位后,第一时间派遣使者前往南京朝贺,朱棣对这个举动非常欣赏,两国的关系因此愈加亲密。
李成桂见此机会来临,便开始向朱棣索要鸭绿江南岸的前元故地。朱棣考虑到那一带的土地已被朝鲜占据多年,自己刚刚上位,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贫瘠的遥远领土与朝鲜发生冲突,于是他决定承认这一事实,并以诏书的形式正式将鸭绿江南岸的土地赐予朝鲜。这一事件在《李朝实录》里被称为“太宗赐土”,因朱棣去世后被追谥为明太宗,后来嘉靖帝又追封他为明成祖。
朱棣这一行为,实际上等于从法理上放弃了对鸭绿江南岸的主权,使得中国彻底失去了控制朝鲜半岛北部这一重要战略区域。虽然朱棣一生有着雄才大略,完成了大明帝国的多项伟业,但在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上,他犯下了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导致中国失去了与亚欧大陆接壤的桥头堡——朝鲜半岛。这一失误无疑为后来的历史埋下了隐患,也为大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