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前没有棉被,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熬过去的?
创始人
2025-09-15 02:31:29
0

随着寒风凛冽,冬季悄悄地降临。低温的侵袭让我们格外珍惜一些冬季必备的保暖法宝,如棉被和羽绒服。无论外面有多冷,只要钻进温暖的棉被中,整个人就会迅速变得暖洋洋,舒适无比。难以想象,没有棉被的冬天将会是怎样的冷酷与无助。

然而,棉被的出现要追溯到宋朝。在宋朝之前的古人,面对严寒的冬天,是如何度过那几十度以下的寒冷时光呢?他们又是依赖什么来御寒的呢?

对于原始部落的人们而言,火种几乎是唯一的御寒手段。他们会寻找大小适中的干木柴,堆成三角形,利用钻木取火或打火石等方法,引燃火花,点燃木柴,熊熊烈火便会燃烧起来。祖先们围坐在火堆旁,依靠这团温暖的火焰度过漫长的寒夜。

有时,部落的族人会精心挑选形状适合的石块,围绕火堆外圈放置,这样不仅能够帮助保护火堆免受风吹熄灭,还能有效集中火力,让火焰更持久地燃烧。

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生火方法有了革新。他们会在定居地附近挖掘土坑,并在坑周围整齐地垒起一圈砖石。这样一来,火种在土坑内生火,不仅能够防风,还能将锅具放在石块上炖煮食物,既能取暖,又能煮饭,极大地便利了先人的生活。

随着技术的发展,火塘逐渐升级。人们会在火塘四周再挖一个小坑,埋入陶罐,将炭灰和其他火种放入其中,生火时只需将其取出便可直接使用。

至今,仍有部分地区保留着火塘的使用,不过如今的火塘与古时的火塘已经大有不同。无论外形还是功能,它都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并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火塘不仅仅是取暖的工具,更是时间的见证。

到了春秋时期,小巧的火盆开始出现。炭火被放置在铁制火盆中,既能提供暖意,又可以随意移动,极为便捷。然而,火盆的暖气效果并不显著,稍微离得远一些就感受不到任何温暖。即便屋内有火盆,仍然会让人感到寒冷,这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取暖需求。

于是,“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应运而生。人们会先将地面烧热,接着直接坐在热地上,热量便源源不断地从底部传递到身体上,带来无比舒适的感觉。只是,这种方式并不雅观,也不符合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一取暖方式后来演化成了“地暖”与“火炕”,但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然而,由于人们对于取暖方式的不满,秦朝的工匠们开始创新出壁炉的雏形。最早的壁炉高约1米,深度与宽度都在1米左右,使用泥土砌成,炉腔呈不规则的球形,炉口下方还设有专门用来收集灰烬的土坑。火焰从炉口灌入,便能在炉内充分燃烧,带来显著的取暖效果。

壁炉的出现,标志着古人取暖设施的逐步完善,然而,他们对于温暖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

在古装剧中,经常能听到“椒房殿”这个名字,它是皇后居住的寝宫,历史上,吕雉、窦漪房、陈阿娇等都曾在此居住。椒房殿的名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因其特殊的保温设计而得名。

西汉时期,人们发现花椒有温热的效果,于是将花椒捣碎后与泥土混合,涂抹在墙壁上,既能起到保温作用,又能让整个房间充满花椒的香气。这种工艺的代表性建筑就是西汉未央宫内的“温室殿”,它的奢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的是,这种取暖方法成本极高,只有皇亲国戚和百年大族才有资格享用,普通百姓只能通过想象,感受那暖意和香气。

木炭的普及使古人的取暖方式更加多样化,甚至有了随身携带的暖工具。在唐代,卧褥香炉应运而生。它小巧圆润,镂空设计,外形精美,内部有一个存放木炭的小容器。这个香炉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如何旋转,它内部的木炭容器始终保持水平,确保木炭不被倾斜,始终安全稳定。这种设计灵感至今仍被应用于一些现代产品,比如“怎么甩也不撒”的宝宝饭碗。

香炉一度成为贵族女性的心头至宝,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它们几乎成为了外出时必备的取暖神器。

不仅仅是手炉,脚炉也逐渐兴起。宋代工匠们发明了能够放置在脚下取暖的脚炉,也有一些地方称之为“汤婆子”。这种脚炉由铜制成,导热性极强,晚上睡觉时,只需向其中注入热水,便能获得温暖的效果。

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曾在一首诗中提到脚炉:“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可以看出,脚炉不仅非常实用,而且价格昂贵,普通百姓并不能轻易负担得起。

对于那些无法购买豪华取暖设备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有了自己的应对之法——纸裘。纸裘由楮树皮制成,经过煮熟、加胡桃和乳香等处理,使其变得柔软并具有良好的防风效果。虽然比起贵族的取暖神器差了一些,但对于古代平民来说,这种衣物是冬日外出的必备良品。

尽管在宋代之前的人们没有现代的棉衣,但他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取暖方法,一次次度过了寒冷的冬季。

到了明清时期,取暖工具再次迎来革新。建筑师们根据“烧地卧土”的取暖方式,创造出了火地取暖法,也就是今天常见的地暖和火炕的前身。紫禁城的地下火道便是这种取暖方式的典型代表,寒冬来临时,炭火从灶口点燃,煤气随着火道流入宫殿的地面,确保整个宫殿温暖如春。

除此之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具有独特设计的“暖椅”。这些椅子在普通座椅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个可以放炭火的抽屉,坐上去后,整个人都能感受到从底部传来的暖意,虽然有些人调侃,坐久了可能会“烫屁股”。

随着时间的推移,取暖工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材质如何改变,取暖的核心理念始终未变。如今,现代的供暖设备大多源自古人的智慧,可以说,取暖工具的演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相关内容

原创 ...
西北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的文化古城——西安。作为陕西省...
2025-09-14 13:42:08
原创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火车站往往象征着城市的现代与宏伟。高铁飞驰如风...
2025-09-14 13:42:07
原创 ...
在广东省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韶关。它宛如岭...
2025-09-14 13:38:3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来到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游玩...
2025-09-14 13:38:23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
中新社 合肥9月14日电 题: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
2025-09-14 13:37:50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2025-09-14 13:37:32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商业活力...
2025-09-14 13:37:05
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主任蔡嘉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三天...
2025-09-14 13:36:55
原创 ...
1942年,凌少农为了购买布料与日本商人接洽,面对对方疑惑的目光,...
2025-09-14 13: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米... 菲利普·库兹米奇·米罗诺夫,是苏联早期著名的军事领导人,生于1872年10月14日,诞生于俄罗斯帝国...
原创 官... 北宋时期的台谏信息处理方式 在北宋时期,台谏信息的处理方式可以依据其处理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主要类...
原创 此... 各位亲爱的读者, 在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先点击右上角的“关注”,这样可以确保精彩内容不再错过,随时随...
原创 朱...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方便日后及时推送最新文章,也便于您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始终...
新疆发现唐代石碑,用墨写成尚未... 我们在学习书法时,可能会面临学碑还是学帖的困扰,碑刻笔画有金石气,刚健挺拔,对于提升笔力很有好处,但...
原创 汉...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些。 --- 众所周...
原创 当... 好的,我会在保证原意不变的基础上,适度扩充细节、调整表达,让文章更丰富而不失原貌。以下是改写版本: ...
原创 日... 1937年,日本参谋本部发布了一道令行禁止的命令:“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这番话并非单纯的豪言壮语,...
原创 刘... “大丈夫行事,应该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这句话出自关羽之口,简洁有力地总结了他的品格和人生。关羽...
历史“深”一度·这条路,习主席...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历史深处的丝绸之路。 这条路,不仅是经贸往来之路,更是和平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