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一清的老祖宗是云南安宁那边的人,到他爹杨景的时候,从化州同知的官位上退下来,就带着杨一清在巴陵安了家。
杨一清从小就会写文章,因为聪明过人,被大家称赞为神童,还被推荐去做了翰林秀才。
那时候,宪宗皇帝吩咐内阁挑些老师来给他上课。
杨一清勤奋读书,十四岁那年顺利通过了乡试,接着在成化八年又成功考上了进士。
爸爸去世后葬在了丹徒,所以杨一清就在那儿安了家。
杨一清服完丧期后,当上了中书舍人。过了好一阵子,他才被提拔为山西按察佥事,后来又以副使的身份去陕西负责教育工作。
杨一清长相不出众,天生有些身体缺陷,再加上外貌上,让人容易误以为他是个太监。
幸运的是,他天生聪明伶俐,爱聊国家大事和民生改善。在陕西工作的那八年,他常抽空把边疆的各种情况都琢磨得透透的。
后来,杨一清被调到京城担任太常寺少卿一职,接着又升为了南京太常寺卿。
弘治十五年,孝宗皇帝听了刘大夏的建议,提拔他做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官职,派他去陕西负责管理马匹事务。
那时候,西边的那些番邦国家马匹众多,而中国出产的茶叶对他们而言是个防治疾病的良药。
因此,在太祖皇帝那会儿,就立了个规矩,要用四川的茶叶去跟番人换马,好给军队用。
不过时间一长,禁令就变得不那么严了,不少黑心商人偷偷运茶出关赚大钱,而那边番人的马也不再准时送来了。
杨一清上任后,严禁私自运茶出关,把茶叶买卖的利润全归了官府,这样一来,各番族就被管住了,他们的马匹也就不断地送来了。
另外,杨一清还举报并撤掉了那个又贪又没本事的总兵官、武安侯郑宏,还减少了镇守宦官那些不必要的花销。经过他这么一番整顿,当地的军纪变得严明了许多。
武宗皇上刚坐上皇位那会儿,好几万强盗攻打固原,把总兵曹雄的部队给围住了,一点消息都传不出来。
杨一清带着轻骑兵从平凉火速出发,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直接到了曹雄的部队里。他帮忙出主意、带兵打仗,还布置了好多假军队来吓唬敌人,结果敌人就转头去攻打隆德了。
杨一清随后在夜里放起了大炮,炮声在山谷里回响。贼人以为大军来了,吓得逃到了边塞外面。
没过多久,杨一清就被升为了右都御史,他提议要加强边防建设,他的奏折里大概讲了这么个意思:
我在陕西当了好多年官,对敌我两边的情况挺了解。敌人一来就说他们有好几万人,行动快得像风一样。而我们呢?敌人还没到就先调兵,结果老百姓被折腾得不轻,敌人真来了,援兵又因为准备不及时误了事。我琢磨着,想打仗时敌人偏不来,一直守着吧,军队又累得不行。我觉得守边疆得这么干:建好城墙和战壕,加固防守;多设几个守卫点,加强边防;把灵州、宁夏管好,让归顺的番人安稳下来;再修修韦州城,挡住敌人不让他们来侵犯。
现在看来,咱们最好守在东胜,靠着黄河来防守,东边连着大同,西边能帮上宁夏,这样一来,河套那边上千里的地儿就能咱们来种地放羊了,开垦个几百万亩田地,也就能少从内地运东西了,这可是最好的办法了。要是做不到这样,那也得赶紧加强边防,敌人来了咱也能挡一挡,总比啥准备都没有强啊。
武宗皇上大体上采纳了杨一清的提议,于是从国库里划了几十万两银子给他,用来建造防御工事。可那时候,宦官刘瑾正得宠,他因为杨一清不巴结自己而怀恨在心。杨一清没办法,只好找个生病的理由,回老家去了。
之后,建好的防护墙其实只有关键地方的四十里长,刘瑾就趁机诬陷一清多领了边防费用,还说他滥用钱财,然后把一清关进了锦衣卫的牢房。
多亏了大学士李东阳和王鏊的大力帮忙,杨一清才得以获救。但他还是得被革职回家,因为这样,他前后加起来被少发了六百多石的俸禄呢。
后来,安化王发动叛乱,皇帝下令让杨一清负责指挥军队,他和总兵官神英一起向西进发平叛,而宦官张永则负责监督他们的部队。
还没等军队抵达,杨一清的老部下仇钺就已经把安化王给抓住了。
于是,杨一清骑着快马匆匆赶到仇钺的军营,传达了朝廷对辛苦打仗的士兵们的关怀。
不久,太监张永也来了,杨一清和他交上了朋友,两人在一起工作得很开心。
杨一清晓得张永和刘瑾两人不对付,便趁机气呼呼地说:“靠着您的威风,反贼是摆平了,可安化王好解决,朝中的那些坏家伙又该怎么办呢?”
张永问道:“你说的是啥意思啊?”
杨一清靠近后,在手心写了个“瑾”字。
张永面露难色地说:“这家伙整天围着皇上转,他身边的人关系复杂,都紧紧团结在他周围,他的眼线到处都是。”
杨一清兴奋地说:“您同样是皇上倚重的大官,打反贼这么重要的事儿,皇上不交给别人,偏偏交给了您,可见皇上多看重您。现在仗打赢了,您可以赶紧给皇上报喜,顺便跟皇上聊聊军事,趁这个机会把刘瑾干的那些坏事都抖搂出来,好好说说老百姓有多恨他,还有大家对朝廷隐患和政变的担忧。”
现在的皇上既聪明又勇猛,肯定会听进您的话,把刘瑾给除了。刘瑾一没,您就更受皇上器重了,到时候您可以大展拳脚,改掉以前的坏毛病,赢得天下百姓的支持。
张永问:“要是没成功,那可咋办呀?”
杨一清建议道:“您说的话,肯定能成。要是皇上不信,您就跪地上哭着求他,说要以死明志,剖心掏肝来证明所言非虚,皇上看了肯定会心软的。”
要是皇上点头答应了,您就赶紧动手,一刻也别耽误。
于是,张永鼓起勇气站起身,说道:“哎,我这把老骨头怎能只顾自己活着,而不豁出去为皇上效力呢?”
最终,张永照着杨一清的办法,顺利地把刘瑾给除掉了。
张永从那以后特别感谢杨一清,在朝廷里帮他打点一切,很快杨一清就被叫回朝廷,做了户部尚书。论功行赏时,他还被封为太子少保,并且得到了一大笔赏钱。
没过多久,他又被调去当了吏部尚书。
杨一清非常明白当时的政治情况,做事既聪明又能干,并且他心胸开阔,喜欢和尊敬有才能的官员,与他们共同努力取得成就。那些被刘瑾冤枉的人才,大多都被他考虑后重新启用了。
而且杨一清在提拔能人方面特别上心,一早上发现个好苗子,立马就给人推荐,所以他手下的学生到处都是。
杨一清以前两次在关中统领军队,他提拔过的一些小将领,现在很多都升为了大将,有的甚至被封侯。有人送礼来表示感谢,杨一清就直接把礼物分给了其他人。
后来,杨一清因为几次成功平息了大盗的叛乱,又被提拔为少保和太子太保,还恩荫他的儿子做了锦衣卫百户。
后来,杨一清又被提议进内阁当官,可武宗皇帝最终没选他,选了尚书靳贵,只是给杨一清升了官,让他做了少傅和太子太傅。
没过多久,给事中王昂上奏章谈论选拔官员的问题,说杨一清在搞小团伙,结果武宗皇帝一气之下把王昂降了职。
杨一清再次上书请求搭救王昂,武宗皇帝只是淡淡地回应了一句“晓得了”。
等大学士杨廷和回家丁忧后,武宗皇帝才让杨一清同时担任武英殿大学士,进内阁一起商量重要机密。
不久,太监张永因为犯错被撤了职,但他的养子钱宁却顺利爬上了高位。
钱宁以前对杨一清有过好感,但后来因为有人从中捣乱,他心里就开始怨恨杨一清了。
没过多久,正好遇上大灾变,杨一清上书做了自我反省,一个劲儿地讲述当时的朝政情况,其中有这样的话:“有人夸大其词哄骗皇上,阻挠国家大事,内宫里还有武人掺和,京城连个能靠得住的防线都没有。”
这话很明显,杨一清是想借此批评武宗皇帝身边那些得宠的小人,可武宗皇帝自己看了却没懂这意思。
钱宁和江彬他们一听这话,气坏了,就指使戏班子在武宗面前说三道四,一个劲儿地暗指杨一清的坏话。
杨一清就使劲儿地申请告老还乡,武宗皇帝下旨夸了他几句,最后还是批准了他的退休申请,并且按照规矩给他配了仆人、发了俸禄。
之后,武宗皇帝南巡途中,特意到访了一清的宅邸,他们俩开心地连着喝了两天两夜的酒,还一起作诗对唱,大概有十次之多。
那时候,杨一清好言好语地劝了劝武宗皇帝,武宗皇帝就听了他的话,决定不去江、浙那边了。
嘉靖皇帝当世子那会儿,他老爹献王就提起过:“楚地有三位能人,分别是刘大夏、李东阳和杨一清。”
嘉靖皇帝把这句话默默记在心里,等到他后来当上皇帝,大臣们就一个接一个地推荐杨一清。于是,嘉靖皇帝就派官员送去银币慰问杨一清,还告诉他回朝的日子,催着他快点上书谈谈对朝政的看法。
杨一清上表表达感谢,嘉靖帝还额外恩赐他一个儿子担任中书舍人的职位。
嘉靖三年腊月二十八那天,嘉靖皇上下令,让杨一清从少傅、太子太傅的职位上转到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的岗位上,负责统领陕西三边的军队事务。
在明朝的整个历史里,从杨一清那时候起,才有了前任内阁首辅去当边境军队统帅的情况。
嘉靖皇上在圣旨里用和善的话夸了夸杨一清,说他就像唐朝的大将郭子仪一样厉害。
到现在为止,杨一清已经是第三次当总制了,士兵们都高兴得不得了。他经常带着军官们练习打仗的队形,还说过:“没仗打的时候要像有仗打那样小心防备,真的打起仗来反而要像没事人一样沉得住气。”
就在张璁等人拼命想把费宏挤出朝廷的时候,御史吉棠瞅准机会,提议再把杨一清召回内阁。给事中章侨和御史侯秩等人上书反对,但嘉靖皇帝没听他们的,反而把侯秩降了职,并且真的把杨一清召回朝廷,让他当了吏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
杨一清见过皇帝后,被封为了少师,同时还继续当着太子太傅,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儿。
没过多久,《皇帝实录》编纂完成,杨一清因此被提拔为太子太师和谨身殿大学士。他以自己没参与编写为由想要推辞,但嘉靖皇帝没有同意。
然后,王宪上报了胜利的好消息,并且把功劳算在了杨一清的头上,给他升了官,成了特进左柱国、华盖殿大学士。
这时候,内阁大臣费宏已经离职了,所以杨一清就自然而然地当上了内阁的老大。嘉靖皇帝还给了他两枚银印,一枚上面刻着“品德高尚忠诚正直”,另一枚刻着“纠正过错监督违规”,让他把奏章封好,直接上奏议事。
《明伦大典》写完后,杨一清得到了正一品级别的俸禄。
张璁和桂萼把费宏挤走后,以为杨一清会站在他们这边,没想到一清却提议让谢迁回朝,这下他们俩可对一清心生怨恨了。
谢迁还没到呢,张璁就已经进了内阁,把好多事情都变了个样。
那时候,杨一清按照老规矩稍微给了张璁点颜色瞧瞧,结果他们那一帮人就很不高兴。
没过多久,张璁就开始偷偷写信说杨一清的坏话,还鼓动黄绾使劲地把杨一清往外挤。
杨一清上书说明情况,并请求告老还乡。嘉靖皇帝出面,给两人劝了和。
没过多久,杨一清因为发生了灾变,就给嘉靖皇帝上书,让他提醒百官要齐心协力,还请求原谅那些以前因为议礼事情得罪过的大臣。这样一来,张璁就更加讨厌他了。
桂萼进了内阁后,跟张璁一块儿对付杨一清,杨一清多次要求辞职。
嘉靖皇上再次通过一份和气的诏令夸赞了杨一清,就在这时,给事中王准和陆粲站出来,揭露了张璁和桂萼把持大权、收受贿赂的行为。
嘉靖皇上马上把张璁和桂萼给撤了职,还把他们干的坏事公之于众。
霍韬是张璁和桂萼一派的人,他着急地大声嚷嚷:“张璁和桂萼都走了,下一个就该轮到我了。”
于是,霍韬写信大力指责杨一清,称他收了张永和萧敬的好处。
杨一清再次上书说明情况,希望能被准许辞职。
嘉靖皇上虽然好言安慰他,想让他留下,但随后又把张璁给叫回来了。
因此,霍韬对杨一清的打压变得更猛烈了,他声称法司是受了杨一清的鼓动和命令,故意给桂萼安上罪名。
嘉靖皇上真的被惹火了,他下令让法司和朝里的大官们一块商量这事儿。先把管刑部的尚书周伦贬到了南京,然后让侍郎许赞接了他的班。
许赞经过一番了解后,觉得霍韬说的话没错,就上奏章要求取消杨一清的官职,嘉靖皇帝却让杨一清自己来解释清楚。
张璁这时候连着三次秘密上书,说杨一清在讨论“大礼”时立了大功,希望皇上能批准他放个长假休息休息。
张璁这么做,其实就是想让嘉靖皇帝铁了心把杨一清给送走。
嘉靖皇上真的答应了让杨一清告老还乡,还派驿站的马车送他回去,并且照样赏了他一些金钱。
第二年,张璁他们很快就给杨一清安上了罪名,嘉靖皇帝知道后,就下令撤了他的职,让他回家待着。
杨一清气呼呼地说:“我都这么大岁数了,居然被这小子给耍了!”
结果,杨一清被气得背上生了恶疮,没多久就去世了。
临终前,杨一清写信申诉自己遭到了冤枉,说就算死了也心有不甘,眼睛闭不上。
嘉靖皇帝饶恕了他贪污的罪过,没再继续追究。几年后,又让他官复原职。又过了好久,才追封他为太保,赐谥号文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