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也是皇太极的亲弟弟。尽管多尔衮没有继承皇位,但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英勇作战的表现,迅速在后金和清朝的初期政坛上崭露头角,成为了举足轻重的权臣。虽然他并未能在皇太极去世后直接登基称帝,然而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谋略,成功排挤了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最终扶持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后来的顺治帝,登上了皇位。
在顺治即位之初,年幼的他无法亲政,朝政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位摄政王掌控,但实际上,真正的权力掌握在多尔衮手中。虽然顺治名义上是皇帝,实则多尔衮才是朝中的真正“皇帝”。在掌握权力之后,多尔衮毫不留情,果断处决了豪格,消除了自己面前的最大威胁。
尽管多尔衮已经稳坐权力的巅峰,他似乎并不满足于此,仍旧继续寻求更加名正言顺的权力。顺治刚登基时,多尔衮要求顺治在对他的称呼上进行多次修改。最初,他要求顺治称其为“叔父摄政王”,以此彰显自己是皇帝的长辈。后来,顺治逐渐不满这一称呼,于是将其改为“皇叔父摄政王”,加上“皇”字,暗示自己不仅是长辈,更是具有与皇帝相匹敌的地位。最终,多尔衮不满足于此,甚至要求顺治称他为“皇父摄政王”,直接将自己定位为“父皇”,意图将自己与皇帝的权威等同。
这种行为的背后,显然充满了极大的野心。多尔衮显然想要更多的权力,不仅在实际掌控上,他也希望在名义上获得一份“皇帝”的身份。其实,这一手法并不陌生,类似的历史事件在明朝也曾发生,嘉靖帝曾为其父亲正名,而多尔衮显然想为自己开辟一个更加正式的身份,成为“皇帝”的象征。
不过,顺治是否意识到,如果多尔衮没有死得这么早,或许他连自己都能置之死地,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扶上皇位呢?幸好在顺治七年,多尔衮早逝。因为他以“皇父摄政王”的身份,顺治按皇帝父亲的礼仪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他的一些陪葬品视为至宝,牌位也入了太庙,甚至为他追封了庙号“清成宗”,给予他名义上的皇帝地位。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顺治彻底改变了态度。此前,多尔衮迫使顺治称他为父亲的行为,让孝庄太后的名声也受到了连累,民间开始流传孝庄太后曾与多尔衮私通,甚至怀疑多尔衮有可能是顺治生父。此外,多尔衮过于奢华腐化的生活风格,以及他对顺治亲哥哥豪格的迫害,也让顺治心生反感,积怨已久的怒火终于爆发。在顺治的领导下,他借着追查多尔衮迫害豪格的罪行,一举剥夺了多尔衮所有的封号,连“成宗”庙号也一并撤销。
然而,顺治并未止步于此,他更是下令将多尔衮的遗体从陵墓中挖出,并鞭打遗体数十下,最终将其头颅斩下,给多尔衮一个极为荒诞的“死后刑罚”。
然而,这还不是多尔衮尸体的最后一次被打扰。时间跳跃至多尔衮去世后281年,1931年。此时,大清帝国早已灭亡,王朝的光辉已成过往云烟。在大清覆灭后,曾经的皇室后裔生活陷入困境,很多王公贵族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收入,逐渐陷入贫困。此时,多尔衮的八世孙中铨,深陷贫困,眼看家中的财富逐渐耗尽,于是盯上了祖先的坟墓。作为王爷后代,他继承了祖父的睿亲王爵位,但大清灭亡后,他与其他贝子贝勒一样,生活困顿,开始对祖宗的陪葬品动了歪心思。
1931年2月7日,中铨联合家中下人孟鹤梅等人,开始挖掘多尔衮的坟墓,企图盗取墓中的陪葬品。由于陪葬品数量众多,且每一件都是无价之宝,盗墓过程持续了整整六小时。最终,他们盗取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珍贵文物,诸如翠玉拐杖、翠玉白菜、纯金五供、玉狮玉马等稀世珍宝。盗墓者将多尔衮的遗骸无情丢弃,随意拖拽,甚至将其扔出棺木,任由其骨骸四散滚落,根本没有任何尊严。
不久之后,由于盗墓者分赃不均,发生了内讧,最终导致案件暴露。经过官方的追查,中铨和同伙被捕,最终中铨被判处七年徒刑。然而,他并不服气,提出上诉,声称自己是为了迁坟,拿走陪葬品只是为了“处理祖宗遗产”。然而法院并未采纳这一说法,河北高院最终驳回了上诉,维持原判。
多尔衮,生前曾风光无限,死后却遭遇了两次坟墓被盗,真是凄凉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