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御史钱沣递交了一份奏折,建议朝廷改以考生的实际成绩作为乡试和会试的录取标准,彻底废除旧有的按省份分配名额的制度。
钱沣在乾隆朝颇有声望,因其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而闻名。他提出这项建议,初衷是希望为全国读书人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打破以往按地域限制录取的格局。
从表面来看,钱沣的建议颇具合理性,但乾隆皇帝对此反应极为强烈,甚至怒不可遏,下令严厉训斥他,并且威胁道:考虑到钱沣是云南人暂且宽恕他,但若是江浙地区的人提出类似主张,必定严加处置,甚至正法。
乾隆为何对这件事大发雷霆,背后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完全照钱沣的意见实行,毫无疑问,科举考试将被江浙两省的读书人所垄断。不到几年,朝廷大臣中江浙籍至少会占据八成以上,形成地域上的垄断局面。
清朝自顺治二年恢复科举以来,直到光绪年间废除,历时数百年共举办112次科举考试(其中顺治九年和十二年各分满汉两榜,状元数因此多出两名)。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和会元共计114人,而进士总人数达26849人。
从状元的籍贯分布看,江苏有49名,浙江20名,安徽9名,山东6名,广西4名,直隶、江西、湖北、福建、广东各有3名,湖南、贵州2名,顺天、河南、陕西、四川各1名,八旗3名,山西、甘肃、云南则无状元出现。
榜眼前三名分别是浙江29名、江苏26名、江西10名;探花江苏42名、浙江27名、湖南6名;传胪浙江29名、江苏27名、安徽12名;会元江苏40名、浙江32名、直隶和安徽各9名。
进士数量方面,江苏以2933人居首,浙江紧随其后为2803人。无论是一甲前三名,还是二甲、三甲进士,江苏和浙江两省都占据了极大比重。毫无疑问,这两省的考生被称为“学霸”是实至名归。
不可否认,江苏、浙江作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读书人数量自然庞大,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省的生源质量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为了平衡全国各省在会试中的录取比例,明代曾制定分省取士的制度。清代继承并完善了这一制度,虽然江浙两省以及直隶的录取比例较高,但与庞大的读书人数相比,录取比例其实远低于边远省份。
换言之,江浙的考生要通过进士考试比其他省份更加困难。若只以才学水平衡量,恐怕这两个省份的落榜生往往都比其他省份的中榜者更有实力。这也促使不少江浙读书人不惜冒险将学籍转往偏远地区,以提高录取机会。
倘若朝廷取消分省取士制度,后果不言而喻。每次会试出榜后,江浙读书人将独占鳌头,其他省份考生难有立足之地,地方间的竞争将极度失衡。
御史大致统计,整个清朝时期文官中正一品大学士约有187人,其中江苏籍22人,浙江籍14人,占总数六分之一,这还未算在直隶寄居的江浙人士。
尚书级别的高官中,江浙两省人数最多,超过两百人;侍郎、总督、巡抚等职位也以江浙籍为首、次之。
虽说江浙大学士数量并不像状元榜眼那样绝对领先,但在首席军机大臣的任命中,江浙籍完全占据主流。
熟悉清史者应知,汉族首席军机大臣极为罕见,自雍正设立军机处以来,仅有八人担任此职,分别是张廷玉、刘统勋、于敏中、董诰、曹振镛、潘世恩、祁寯藻和彭蕴章。
其中,于敏中来自江苏金坛,但名声不佳;董诰是浙江杭州人,任军机大臣长达38年,创下军机大臣在任时间之最;潘世恩和彭蕴章均来自江苏苏州。
这八位汉人首席军机大臣中,江苏和浙江合计占据半数。安徽籍的张廷玉、曹振镛表现同样出色,其他两位刘统勋和祁寯藻则分别来自山东和山西。
江浙两省的官僚集团在朝廷内外拥有强大影响力,这种以地域为纽带形成的政治利益集团,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衡和影响。
为了维护权力的均衡,皇帝在科举制度中对江浙的录取名额有所限制。从会试名额分配看,江苏、浙江及安徽的名额虽稍多于其他省份,但绝无压倒性优势。
限制会试名额,实质上是从根本上遏制江浙官僚集团的膨胀,避免朝堂上出现“江浙一家独大”的局面。
钱沣作为御史,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但他毕竟只是御史一职,难以具备乾隆那样的宏观视野。幸亏他不是江浙人,否则凭借这道奏折,恐怕他早已遭遇严厉的政治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