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调阑珊
在1118年,宋徽宗决定派遣使者,通过海路与崛起的金人商讨联合对抗辽国的事宜。彼时,辽国尚有强大的军队,而宋朝的军事力量却显得极为薄弱。在对辽作战中,北宋的劣势无疑暴露无遗,也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然而,百余年后的南宋,面对金国在蒙古面前接连败退的情境,为何依然选择与蒙古联手,图谋灭金?难道不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辽天祚帝登基后的第三年,女真部落的领袖完颜阿骨打,整合起部落的力量,打响了反辽的第一枪。在随后的战斗中,金军如猛虎下山,迅速击溃了辽军的大批主力,形成了惊人的战绩。
随着完颜阿骨打的崛起,金人的威胁对北宋而言不容忽视。宋徽宗在1118年便开始派遣使者与金人接触,终于在1120年达成了“海上之盟”,商定联合攻打辽国。根据协议,金人将燕云十六州归还给宋朝,而宋朝则每年向金国支付相当数量的岁币。接下来,宋徽宗派遣了宦官童贯为河北河东宣抚使,领导军队伐辽。然而,河北的宋军百年未曾参与过战斗,军备早已废弛,原本为抵御辽军骑兵而修建的水长城,如今也变成了荒废的河床。童贯深知形势不妙,不久便遭遇了辽国名将耶律大石的强力反击,最终惨败。
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不得不紧急下令撤兵,直到七月才派遣刘延庆再次带领大军进攻辽国。然而,这一次的战事依旧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尽管有辽国投降将领郭药师出手援助,但刘延庆却胆怯不敢派兵接应,致使郭药师孤军奋战,最后只得带领几百人狼狈撤退。而辽军则趁机切断了宋军的粮道,扬言动员三倍于宋军的兵力,誓要全歼宋军。面对火光映天的威胁,刘延庆心生恐惧,立即率军南撤,最终在白沟被辽军追击至大败,只能退守雄州。
如此孱弱的宋军,根本无法完成征服燕云十六州的任务。无奈之下,宋朝只能求助于金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金国最终同意在宋朝补交一百万岁币的情况下,交还宋朝六州。然而,宋朝使臣尽管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却仅仅获得了金人掠夺过的燕京周边州县,实为一场惨痛的妥协。
随着伐辽战争的推进,金国逐渐显示出对宋朝的不满。虽然金人在最初与宋朝联合时对其尚有顾虑,但随着宋军在伐辽战场上的无力表现,金人也开始暗中盘算,最终选择背弃宋朝。辽国曾对女真部落进行压迫,而金国在消灭辽国和北宋后,也对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各部进行打压。铁木真统一蒙古诸部后,金国对蒙古的态度和辽国曾经对金的态度几乎完全一致,导致了蒙古的强大崛起。
随着铁木真领导的蒙古铁骑逐渐显现出不可一世的实力,金国的国力却在金章宗的“明昌之治”之后走向衰退。1211年,蒙古军队在野狐岭之战和会河堡之战中接连重创金军,金国损失惨重,势力大幅削弱。两年后,铁木真再次发起进攻,金国的北方防线几乎崩溃,蒙古铁骑不仅在怀来大败金军主力,还围攻了金国的中都(今北京),金国不得不乞求和谈。金宣宗在接连的失败后于1214年下令迁都,放弃了北方大片土地,缩守中原,而面对西夏的接连败退,金宣宗竟提议采取“北失南取”的战略,试图通过三次进攻南宋来弥补损失,但均遭失败。
1224年,金哀宗即位,开始着力修复与南宋、西夏的关系。然而,金国的衰弱和蒙古的猛攻令金国难以抵挡,最终金国在1232年于三峰山一战中遭遇惨败,十五万精锐全军覆没,灭国的命运不可逆转。1234年正月,金哀宗在蔡州面对宋蒙联军的联合进攻时,仓促禅让皇位给宗室将领完颜承麟。可金国的最后抵抗显得苍白无力,最终于正月十一日灭亡。
对于南宋来说,面对金国的衰退,朝廷的态度经历了多次变化,表现出灵活的外交策略。虽然南宋早期的朝臣中有人主张依赖金国抵御蒙古,但随着金宣宗对宋的屡次进攻,宋朝逐渐看清了金国的虚弱,并转而支持蒙古。到1220年,南宋派遣使者前往成吉思汗和中原蒙古的统帅木华黎处,双方关系开始升温。金哀宗即位后停止了对宋的攻击,但金国的衰弱无法阻止蒙古的迅速崛起。
1231年,蒙古的托雷部队通过宋境南下,掠杀一片,掀起了“辛卯之变”。尽管南宋派遣孟珙等名将进行拦截,仍未能完全阻止蒙古铁骑的进攻。三峰山之战之后,金国精锐几乎全军覆灭,国运倾颓,南宋意识到金国已无法充当有效的屏障,开始转向与蒙古合作。孟珙建议,联手蒙古灭金,将有助于恢复失地,增强南宋在未来宋蒙战争中的实力。南宋最终采纳了这一战略,在与蒙古的联合作战中收复了两淮等重要地区,成功为即将到来的宋蒙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战略纵深。
这一系列灵活而务实的外交策略,使得南宋在三大强敌之间尽可能地保持了自身的利益,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