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元末乱世,朱元璋从濠州起兵,身边亲人大多都在乱世中身亡。
直到外甥李文忠带着父亲投奔,他才多了个知根知底的“家里人”。
李文忠15岁入军营,19岁上战场,凭着一身胆气和脑子,成了明朝开国的猛将。
打池州,平浙东,破北元,他战功赫赫,最后还被舅舅封了曹国公。
可人红是非多,一次失误让他差点掉脑袋,最后病死还疑点重重,连家族都没能保住荣光。
投奔舅舅
元末天下大乱,朱元璋从濠州揭竿而起,带着一帮兄弟打天下。
可他家里穷,亲人死的死,散的散,身边连个贴心人都没。
1354年,滁州刚打下来,他二姐夫李贞带着15岁的儿子李文忠,风尘仆仆来投奔。
父子俩从盱眙一路躲乱兵,睡草丛,吃野果,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到。
朱元璋见了姐夫和外甥,听说二姐已经去世,难过得不行,对李文忠格外疼爱,干脆收他当义子,改名叫朱文忠,还亲自找老师教他读书练武。
李文忠小时候过得相当不容易,12岁没了娘,跟着爹东躲西藏,吃了不少苦。
到了滁州,朱元璋把他当亲儿子养,给他取字“思本”,盼他不忘本分。
而他也没有辜负舅舅的期望,15岁开始练兵,19岁就上了战场。
那是1357年,朱元璋刚拿下南京,想往皖南扩展,常遇春他们在池州跟陈友谅的部队相遇,仗打得胶着,常遇春不得不喊援兵。
朱元璋手头大将都在外头,只好派李文忠带兵去支援。
别看他是头一回领兵,愣是带着亲兵冲进敌阵,杀得陈友谅的部队抱头鼠窜,连常遇春都对他刮目相看。
池州一战,李文忠打出了名堂。
朱元璋本来想让他回南京,可见他这么能打,干脆让他接着带兵打仗。
接下来一个月,李文忠带着部队横扫青阳、石埭、太平、旌德四城,
转头又杀到浙江,夜袭淳安,联合邓愈拿下建德,还帮胡大海从张士诚手里抢了诸暨。
半年时间,他打下十几个州县,收降三万多敌兵,这战绩竟然还有当年冠军侯的一丝风范。
朱元璋当然非常开心,提拔他当帐前左副都指挥,元帅府的大小事务几乎都被他管着。
李文忠不光会打仗,脑子也好使。
1363年,张士诚派十万大军攻打严州,他守城兵少,却想了个办法:
正面死守,派小股部队绕到敌军后方夹击,一仗打得张士诚溃不成军。
没过一个月,张士诚又来报仇,李文忠在大浪滩再破敌军,斩了敌方元帅。
张士诚不死心,第三次来犯,李文忠又把他打得满地找牙。从那以后,张士诚再不敢碰严州。
还有一回,诸暨被张士诚十万大军围得水泄不通,守将谢再兴向李文忠求援。
他兵不够,干脆放出风声,说徐达和邵荣的大军马上就到。
张士诚一听吓得连夜跑了,李文忠不费一兵一卒解了围。
军功中的污点
最让李文忠名声大噪的,是平定“处州兵变”。
1363年,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在浙东打得顺风顺水,
谁知手下苗将蒋英被张士诚收买,杀了胡大海,还指使人在处州杀了副将耿再成,投了张士诚。
浙东的局势一下乱了套,朱元璋多年心血差点毁于一旦。
李文忠当时在严州,听说消息,二话不说带兵杀过去,雷霆万钧干掉叛军头目,稳住金华和处州。
他一边安抚动摇的将士,一边派兵驻守要地,硬是把乱局收拾得服服帖帖。
那年他才23岁,朱元璋直接让他当浙东行省左丞,接替了胡大海的位置。
可就在李文忠风头正劲的时候,他犯了个错。
也是1363年,他在严州守城时,跟一个姓韩的娼妇扯上了关系。
这事儿在朱元璋的军营里是大忌,军纪严得吓人。
朱元璋听说后火冒三丈,杀了那女的,还要把李文忠叫回南京治罪。
半路上,马皇后劝了几句,朱元璋心软了,让李文忠回严州。
可李文忠吓得不轻,以为自己要完蛋了。
两个谋士赵伯宗和宋汝章趁机给他出主意,说朱元璋心狠,不如早点找退路,投张士诚去。
李文忠一慌,派赵伯宗去杭州跟张士诚的人接头。
可没等他下定决心,朱元璋的信到了,赏了他马和银子,安慰他好好干。
李文忠知道舅舅没真生气,赶紧改主意,把赵伯宗和宋汝章灌醉,扔河里淹死了。
这事儿暂时压了下去,可谁知道有没有传到朱元璋耳朵里。
1365年,李文忠迎来了事业的高光。
新城一战,张士诚派二十万大军来犯,他手下兵少,部将劝他死守等援兵。
他却觉得敌军虽多却有轻敌之心,自己兵少但都是精锐,所以他决定果断出击。
凌晨大雾中,他带着几十铁骑冲进敌阵,左劈右砍,杀得血流成河。
等雾散了,主力部队跟上,城里守军也杀出来,张士诚的部队彻底崩溃。
这仗追杀了几十里,斩了好几万敌兵,溪水都染红了。
张士诚从此老实了,再不敢主动挑衅。
朱元璋听说后,特意把李文忠叫到武昌,赏了他御衣和名马。
1366年,朱元璋要灭张士诚,派徐达、常遇春主力进攻,让李文忠在杭州牵制敌军。
他接连拿下桐庐、新城、富阳、余杭,最后杀到杭州。
攻城后,有个士兵偷了百姓的铁锅,他当场就把人砍了,军纪严得让杭州百姓都称赞有加。
年底,张士诚被围在苏州,朱元璋见大局已定,给李文忠加了荣禄大夫的头衔,管浙江军政,还让他改回李姓。
这么做,一是为李文忠的父亲留个香火,二是朱元璋快称帝了,怕李文忠顶着朱姓影响皇位继承。
死亡疑云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李文忠赶去朝贺。不久朱元璋派他北上,跟着徐达、常遇春打北元。
洪武二年,常遇春病死,李文忠临危受命,带着部队安全回京。
一年之后,他当副元帅,跟徐达兵分两路北伐,一路杀到应昌,吓得元昭宗跑了。
他还俘虏了元昭宗的长子买的立八剌,俘虏了四万蒙古兵。
这可是北伐以来头一回抓到北元王位继承人,朱元璋高兴得亲自到城门迎接。
封功臣时,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俸禄三千石,还能管军国大事,待遇仅次于徐达。
封了曹国公,李文忠也没就此开始享受。
他跟着徐达北伐,在北平打退蒙古军,还出塞抓了二十多个北元官员。
每次大战,他都在前头冲,朱元璋甚至把他当接班徐达的人选。
可天不遂人愿,洪武十六年冬天,李文忠突然病了。朱元璋急得亲自探望,还派淮安侯华中接管他的医药。
谁知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就没了,享年46岁。朱元璋追封他为岐阳王,可这事没这么简单。
李文忠死后,朱元璋怀疑他中了毒,把华中贬了爵,把给他看病的太医和他们的家人都杀了。
这反应有点过头,细想有几处蹊跷。
45岁的李文忠正当壮年,家里不缺人伺候,朱元璋干嘛派个侯爷管医药?
再说,他明明是病死的,朱元璋为啥一口咬定是中毒?
杀太医也就罢了,连家人都杀,像是急着掩盖什么。
更耐人寻味的是,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袭爵时,朱元璋的诏书里说“非智非谦”“鉴前人之失”,这话听着像在敲打李文忠。
回头看,严州那件事可能是个导火索。
当年李文忠差点投张士诚,虽然后来杀了谋士,可这事儿未必没漏风。
朱元璋对功臣的猜忌越来越重,洪武后期更是杀了一堆大将。
或许他早就知道李文忠的旧账,晚年看他功高震主,又是亲戚,怕生变故。
干脆就借病重之名让人盯着,最后找个由头把太医杀了,掩盖真相。
朱元璋对李景隆还算不错,保住了曹国公的爵位,可李景隆不争气,靖难之役成了“初代战神”,李氏家族的荣光从此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