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歇后语,极具趣味性。例如“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以及“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等等。在这些流传下来的故事中,刘备借荆州无疑是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公案”之一。然而,刘备真的做到了“有借无还”吗?其实并非如此,刘备在获得益州后,在孙权的多次要求下,确实归还了部分荆州领土。那么,这“部分”领土究竟有多少呢?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孙权为何要“借”荆州给刘备。当时,曹操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力,连番击败了袁绍、袁术、吕布、刘备等敌手,占领了包括青州、幽州、荆州等地,成为了汉末最强大的势力。刘备在长坂坡之战中几乎被曹操消灭,眼看除去西北的韩遂、马超,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南方就只剩孙权一方在对抗曹操。虽然东吴凭借长江的天险有一定优势,但曹操麾下的水军强大,也让孙权感到压力巨大。为了抵抗曹操,孙权只得与刘备联合,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共同击退曹操。曹操虽然败退,但吞并天下的野心并未减退。为此,孙权的谋士鲁肃提出,将部分荆州土地“借”给刘备,协同抗敌,缓解东吴边防压力,并且待刘备取益州后再归还。孙权答应了这一提议。那么,他到底“借”了多少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赤壁之战之前,孙权并未真正控制荆州。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仅占领了南郡的江陵城,并未取得荆州的全境。实际上,荆州包括七个郡,地理上分为荆北的南阳郡、南郡、江夏郡以及荆南的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赤壁之战前,荆州原本由刘表控制,刘表去世后,刘琮投降曹操,使得荆州名义上归曹操所有。但由于长江的阻隔,曹操只实际控制了荆州北部的部分地区,而荆南四郡则依旧处于“无主”状态。
当赤壁之战爆发后,曹操被击退,孙权占领了南郡的江陵,并将曹仁逼退至襄阳,而刘备则趁机占领了荆南四郡,这让孙权颇感不满。孙权本以为赤壁之战的战利品应当属于东吴,特别是荆南四郡,但刘备先一步占领了这些地区,而他自己只能获得南郡南部的江陵,心中自然不悦。
在这时,周瑜本打算铲除刘备,但因英年早逝,温和派的鲁肃继任。鲁肃主张继续与刘备结盟,并提议将东吴占领的江陵县借给刘备,目的是借此巩固两家的联盟,未来有机会共同北伐。第二个理由是,这块狭长的江陵地带,东吴本来也不好防守,借给刘备既能省兵力,又能确保联盟。第三个理由则基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必定会向益州进军,而南郡的江陵则是进入益州的必经之路。所以,鲁肃和孙权同意将这一地区借给刘备,但条件是刘备必须在夺取益州后归还。
孙权的算盘很清楚,等刘备得益州后,他就可以要求归还这片土地。建安二十年,刘备成功夺得益州,孙权随即要求刘备归还南郡,并进行荆州的分割。然而,刘备无法同意。因为一旦失去南郡,益州与荆州的四个郡将会被隔断,进退两难。刘备提议只有打下凉州,才能进一步分割荆州,而孙权对此大为不满,于是派吕蒙进攻长沙、零陵和桂阳三郡,逼迫刘备回兵支援。
与此同时,曹操开始攻占汉中,刘备一时无法分身,最终同意与孙权瓜分荆州。根据协议,江夏、长沙和桂阳三郡归东吴,南郡(江陵)、零陵、武陵则由刘备占据。至此,所谓的“刘备借荆州”实际上已经归还,双方互不相欠。
然而,孙权依然心有不甘。刘备占据的南郡、零陵等地控制着长江上游,一旦遭到反击,随时都可能对东吴造成威胁,尤其是关羽镇守这些地区,使得孙权寝食难安。为了彻底消除这一威胁,孙权决定一举击败刘备。鲁肃去世后,孙权借关羽北伐之机,派吕蒙“白衣渡江”,断了关羽的退路,最终使得关羽兵败被杀。刘备不仅失去了二弟关羽,还被赶出了荆州。这一事件成为了夷陵之战的导火索。最终,刘备在夷陵惨败,孙权虽然获胜,但两方都遭遇重创,间接帮助了曹魏的崛起。
综上所述,刘备之所以未能完全归还南郡,是因为该地对他而言至关重要,而最终刘备与孙权就荆州领土争端达成了协议。虽然“借荆州”问题暂时解决,但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背信弃义的,显然是孙权,而非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