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演义》中那些被打得脸都肿了的人物,特别是那些总是无法避免被打脸的角色。
打脸最勤奖
这个奖项非曹操莫属,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他的打脸次数几乎没有人能与之匹敌。
曹操的“嘴巴”可谓是贼心不死,很多时候言辞过于豪迈,完全不打草稿。比如有一次,他出征时为了彰显军纪的严格,特意下令:所有将领、士兵不得踏入麦田,谁踏了就斩首示众。刚说完这句话,他骑上的马似乎突然被“上天”派来捉弄,猛地窜进了麦田。现场瞬间安静了,大家都不知道该不该递个杀猪刀过去。曹操毫不迟疑,立刻掏出刀来,向自己头上挥去,结果只割下一撮头发。他淡定地说:“我有更大的事情要处理,今天这条命就先留着,给我顶顶头发吧。”
再比如赤壁之战后的那次惨败,曹操狼狈不堪,试图通过一番仰天大笑来振作军心。他对诸将说:“我笑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根本不懂得用兵之道。如果当时我率兵在这里埋伏一支军队,结果又会如何呢?”话音刚落,突然“DUANG”的一声,战鼓震响,火光四起,曹操差点摔下马。紧接着,赵云带着军队现身,宣称已经伏兵在此。曹操这次的打脸,可谓相当痛快。他又调整心态,继续嘲笑周瑜和诸葛亮的“无谋”。然而不久之后,随着赵云和张飞的接连登场,他的脸被打得更彻底。
曹操就这样,嘴巴一个劲儿地叫嚣,结果一再招致各路英雄的“反击”。再怎么高调的言辞,在武力面前也总是显得那么苍白。
打脸最佳演出奖
要说到真正“打脸”的最佳表演,那无疑是王朗的精彩演绎。王朗在上场前,气吞万里,自信满满地发表了豪言壮语:“我只需说一席话,便能让诸葛亮自愿投降,蜀军自动退兵。”
然而,诸葛亮显然不买他的账。诸葛亮幽默地反驳:“你既然是个谄媚的臣子,那就应该躲在幕后,小心翼翼地求生,而不是敢在战场上大言不惭。今天我便送你去见二十四帝,让你去阐明自己的‘天命’。”
王朗听后怒火中烧,气得跌下马背,这场打脸,让他彻底丢了面子。
打脸最冤奖
至于潘凤,这位上将实在是冤枉得不值。他并没有轻举妄动,只是被韩馥推到前线,与华雄交战。结果,不出三合,潘凤便被斩于马下。
潘凤显然不是一个空口吹牛的人,他的失败,更多是由于被推到前线,完全是上司的决策失误。就连历史学者也不禁感叹:有张郃这种猛将为何不派他上阵,反倒让潘凤成为了牺牲品,实在令人费解。
打脸最具勇气奖
最后,魏延这个人物绝对值得一提。他本是蜀中的一员猛将,但一向喜爱挑战自己,胆大包天。杨仪曾激他一番,说如果他敢在马上连喊三声“谁敢杀我”,便算真大丈夫。魏延大笑着回应:“三声?三万声也不在话下!”然后,他便提刀上马,大声喊道:“谁敢杀我?”
结果,他才喊了一声,身后的马岱便迅速斩了他。这一幕成了江湖上的传奇,甚至传言马岱专治魏延,实在可笑至极。
通过魏延的例子,我们可见,尽管英雄勇敢,但有时候也要懂得低调,才不会被“打脸”。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在与对手的智谋较量中,总是能给我们留下很多让人忍俊不禁的“打脸”瞬间。从曹操的言辞失误到王朗的自作聪明,再到潘凤的冤屈以及魏延的勇敢挑战,每一位人物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打脸”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