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继承了北周政权,其疆域的西部与北周的边界大体保持一致。然而,北面和西面的广阔土地被突厥和吐谷浑所占据,这些地方的控制与政治格局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天山南北的大片地区也被突厥和吐谷浑的力量所隔断,形成了难以逾越的屏障。
吐谷浑部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国时期。其始祖吐谷浑,原是慕容鲜卑部的王子。吐谷浑的父亲是徒河涉归,而其弟慕容燕的开国始祖是慕容廆,慕容鲜卑一族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部落领导权按照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传承。虽然若洛廆是嫡长子,吐谷浑却是庶长子,徒河涉归去世后,王位顺理成章地传给了若洛廆。
吐谷浑心生嫉妒,兄弟间矛盾频繁发生,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局面。一次,吐谷浑的马群与若洛廆的马群发生了冲突,吐谷浑的马受伤后,若洛廆便以酋长身份训斥他。这一事件成了兄弟决裂的导火索,吐谷浑对父亲偏心的怨恨愈发加深,愤而带着自己的部落出走。
吐谷浑的迁移路线颇为曲折,他一路向西,跨越辽水以西的广阔大漠,进入黄土高原,又越过陇山,最终定居在今天甘肃临夏的枹罕。那个时代,河西和青海湖周围的部落多由羌人、鲜卑人和匈奴人组成,力量较为薄弱,整个地区的天高地阔,发展潜力巨大。吐谷浑的部落因此得以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名为吐谷浑的准汗国,并以此为国号,吐谷浑的名字也因此得以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吐谷浑部落被当地羌族逐渐同化,逐渐失去了其鲜卑族的文化特征,扎根于青唐一带。吐谷浑在其后十四代酋长的传承中,到了吕夸这位天才人物的时代。据《周书》和《隋书》记载,吕夸是一位非常杰出的领袖,他模仿突厥的做法,自称为可汗,令吐谷浑部的势力日益强盛。
吕夸的王国都城设在枹罕西边的伏俟城,距离青海湖约十五里。尽管吐谷浑的部落已不再是慕容鲜卑时期那种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而是习惯了以水草为依托的游牧生活,但他们依旧保持着流动的生活方式,即便有了都城,酋长仍然是住在帐篷中,随水草迁徙。
吐谷浑的政治制度与突厥类似,没有固定的编户齐民与赋税制度。部落中罪犯的处理方式相对严苛,杀人或盗马者直接处死,而其他罪犯则需缴纳财物作为赎罪。吐谷浑的政权结构受中原王朝的影响,设有王公、仆射、尚书等职务。农业方面,吐谷浑以大麦、粟和豆为主,资源上出产铜、铁和朱砂。
吐谷浑的统治中心沿青海湖周围分布,青海湖的周长约千里,其中的小山成为吐谷浑人冬季放牧的场地,且有传说称这些马匹能“得龙种”,尤其是吐谷浑引入的波斯马与当地马交配,繁殖出了“青海骢”,这种骏马以日行千里而闻名。隋朝的青海骢马便是从吐谷浑引进的。
吐谷浑的西部边界延伸至鄯善、且末一带,也就是今天的南疆,西北则被无垠的沙漠覆盖,夏季的热风能够致命。当地的骆驼在沙尘暴来临时,总能感知到,纷纷集结、埋头避风,而人们也学习骆驼的样子,盖住口鼻,避免沙尘的侵害。
吕夸可汗在北朝末期实力雄厚,多次与西魏、北周发生冲突,尤其以攻占河西重镇凉州为主。西魏刺史史宁曾试图抵抗,却被击退。然而,吕夸并未因失败而退缩,他再次集结大军进攻,最终取得了胜利,并杀死了凉州刺史。然而,随后的战争中,西魏和北周的强力反击,令吐谷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北周灭亡后,吐谷浑发生内乱,国力大衰,最终不得不向北周臣服,每年向其朝贡。二十多年的平静期后,隋朝兴起,吐谷浑趁机恢复力量,频繁骚扰河西一带。吐谷浑的攻击范围扩展至弘州、旭州、廓州、汶州等地,河西地区的生灵涂炭,牛马被劫掠一空。
这种难以控制的部族,注定不可能与隋朝和睦相处。再加上吐谷浑的势力蔓延至西域,隋朝与西域的关系也受到了波及。如何处置吐谷浑,成了隋朝面临的严峻问题。
隋文帝在开皇初年,大约581年,吐谷浑进攻隋朝的弘州。弘州当时人口稀少,资源贫乏,难以支撑州制的存在,隋文帝下令废除了这一州的设立,将其下辖的县划归临近州。面对吐谷浑的骚扰,隋文帝决定出兵应对,并任命元谐为行军元帅,带领数万兵马进攻吐谷浑。
元谐是鲜卑皇族出身,年轻时与杨坚同窗,性格豪爽,与杨坚关系较好。元谐为杨坚提供忠告,提醒他虽然掌权,但家族势力薄弱,面临的局势十分危险。杨坚夺位后,曾笑对元谐,言语中似乎带有轻微的炫耀。然而,元谐的忠告也许在无形中拉开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元谐被隋文帝任命为行军元帅后,他的命令明确表示,攻打吐谷浑的目的并非为了占领无用之地,而是为了安定西界、保卫边疆,同时教化吐谷浑,让其回归理智。
然而,这种理想化的和平解决方案显然并不现实。元谐明白,只有通过武力,才能确保边疆的安全。他带领隋军挺进河西,成功地击退了吐谷浑的骚扰,并通过一系列战斗,逐步瓦解了吐谷浑的军事力量。吕夸可汗在战败后逃向西部,但最终未能摆脱隋军的追击,吐谷浑的势力也因此遭遇严重打击。
经过这场战役,吐谷浑的军力受到了严重削弱,许多酋长纷纷投降隋朝。然而,吐谷浑的复兴并没有终结。几年的时间,吐谷浑又逐渐恢复了其力量,隋炀帝将接下这一遗留问题,为父亲完成未竟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