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齐襄公由于荒淫无道,被大臣所反叛。再之后齐国国内大乱,管仲保护着公子纠去往了鲁国,而鲍叔牙则保护着公子小白躲到了莒国。在齐国叛乱被平息之后,齐国需要一个国君,两个公子谁先进入齐国,谁就被推选为君主。
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因为距离齐国比较近,为了以防万一,他听从了管仲的意见,在公子小白点必经之路上进行埋伏,在公子小白赶路过程中经过被埋伏的地方时,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代扣。
慌忙之间,公子小白装作中箭,大叫一声倒下。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所以并不着急赶路。而鲍叔牙马上决定加速赶到齐国,占到了先机。于是,公子小白就成为了国君。
公子纠与管仲无奈只能逃回齐国。公子小白上位之后,打败鲁国,本想威胁鲁国杀掉公子纠和管仲。可是鲍叔牙对公子小白说管仲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于是劝说齐桓公姜小白把管仲押回到齐国。
回国之后齐桓公放下对管仲的一箭之仇,齐桓公姜小白通过任用名相管仲,使得国家快速强大,并且最先打出“尊王攘夷”,使得天下臣服于齐国,于是齐国成为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那么战国时期,齐国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一、“官山海”体系的限制
管子的“官山海”是齐国强大的基础,同时也是齐国不能称霸的限制。到底“官山海”是什么体系,先要讲清楚,才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体系严重影响了齐国的对外扩张,以至于齐国最早开始改革、最早称霸,却只能偏安于齐鲁大地。
“官山海”出自管仲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在《管子》一书中,说明了管仲是如何看待国家对资源的管理的。在《管子·国蓄》篇中,管子就在这一篇的开头就说明了在他认知中,国家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走向强大,又为什么会走向灭亡。管子书中写:“利益由一个人控制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敌人。
利益被两个人控制的国家,其内部已经发生纠纷。利益被三个人控制的国家,国家就会变得混乱。利益被四个人控制的国家,国家已经分崩离析。”所以先王知道这个道理,就不使得贵族有更多的利益上的得失的机会。
在君主控制了利益之后,对于贵族就可以形成控制力。是给予、是剥夺、是使他贫贱,还是使他富贵都在于君主。所以贵族们就把君主当作日月一样来尊敬和爱戴,侍奉君主就如同侍奉父母一样。
这段话其实可以看作是君主对于贵族如何形成控制,其实也可以说是让君主有一种手段来完成接下来的改革。作为君主的手段是调配的方式,那么接下来就是形成控制的方法。
以“官山海”形成贸易的垄断,然后配合“大城市化”来形成贸易的路线,使得国家内部中到下层受到好处,而对中到上层形成控制力。控制力的关键首先在于垄断的贸易,其次就是“大城市化”。国君只要有了大城市,就有了跟各个封地抗衡的资本。
那么君主为什么要控制资本以及资本的流动呢?其实是要压制贵族和大商人。
很多百姓种地很多却吃不饱饭的原因就是贵族与大商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资源,对底层的百姓进行压榨。所以,只有君主掌握资源,才能避免贵族与大商人形成势力,使得国家财力不足,百姓贫困。
那么君主掌握了资本与资本的流动,对于君主来说就有更多的钱财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但是,“官山海”与“大城市化”都有它的限制。
因为君主掌握了这两个重要的获得资源方式之后,其国家内部就会形成相对稳固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则使得齐国失去了变化的机会。
二、做了霸主,就失去了攻伐的理由
管仲在被齐桓公重用之后,齐国在管仲的主持下开始了改革,这一次的改革使得齐国很快变得强大起来。为了使得改革能够成功,就必须要求国家能够展现强势的姿态,以吸引天下的商贾来到齐国,加入“官山海”和“大城市化”的体系中来。
所以齐桓公便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那么“王”很好理解,便是周王室。那么“夷”是谁呢?就是不臣服于周天子的势力,其中在齐桓公时代,最为强大的“夷”便为南方的楚国。
齐桓公在强大之后,便率领各个诸侯进入楚国,质问他为什么不向周天子上贡,楚王惭愧认错。在之后齐桓公召开“葵丘之盟”,正式提出“尊王攘夷”旗号,成为天下的霸主。
葵丘会盟能够成功,主要还是齐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流入齐国,使得齐国财富短时间内迅速上涨。有了财富的增长,齐桓公就越来越多地介入到了北方诸侯国的互相纷争之中,齐桓公越是介入纷争,其影响力就越强,也就使得齐国吸引资金的能力越来越强。
随着齐国不断地强大起来,而周天子势力越来越下降,齐国渐渐开始代替周天子行“伯国”之礼,也就是说周天子认可齐国为“长子之国”给予他一些周天子才有的权利。在齐国获得地位之后,更多的资金就会涌入齐国,所以随着能量的增大,齐国的“伯”也就成为了“霸”,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不过形成了霸主的地位,也就使得齐国难以扩张。因为在道义上,霸主有着天子的旗帜,如果非道义而出兵,便会失去道义,其他势力就不会认为你是霸主。由于靠着贸易流通来完成国家的强大,就不能轻易扔掉“信义”的包袱,所以就使得齐国虽然一直强盛,但自始至终只是能维持国家体系,而难以对外扩张。
三、无法在内部形成更多的变化
周礼在形成之时,内部的贵族与君主可以形成联盟,但是同样它们内部本身也具有自主性。当君主带领着贵族进行扩张的时候,君主通过分封,可以使得内部贵族有一种渴望战争的动力,这样才可以使得势力能快速扩张。
管仲的改革使得力量收归到君主手里,国君虽然控制了国家的能量,但是国君也失去了贵族对外扩张和发展的欲望。
由于国君对国家能量的控制使得齐桓公强盛一时,但是也因为对国家能量的控制,使得齐国失去了对外发展的机会。
齐国把贵族的能力牢牢限制住,好处是可以形成稳定的架构,坏处是难以再向外进行有力的扩张。所以无法再在内部形成更多的变化,才是齐国最终无法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齐桓公任用了管仲的方法,控制了资本的流动,形成了大城市化。再加上“官山海”,垄断了盐铁贸易,使得君主控制了利益。君主有了利益,使得君主在国家内部具有最强的控制力。
不过因为有了这种控制力,便失去了内部的变化,使得齐国只能维持自己的体系,而不能在内部发生变化,而去对外扩张,所以最终导致齐国无法统一天下。
上一篇:吴国人的仁慈,成全了三国的统一
下一篇:宋襄公的仁义被人笑了两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