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无大义,强者立章程。
公元前650年,宋桓公去世,太子兹甫继位,是为宋襄公。宋乃礼仪之邦,襄公更是崇尚仁义,父亲还在时曾推荐异母哥哥目夷做继承人,襄公说:“目夷最贤,我情愿为臣。”因为目夷是庶出所以桓公没同意,襄公即位后就让目夷做了国相。
正在这时,齐桓公在葵丘会见各国诸侯,襄公为了挤进诸侯联盟的圈子,老父亲还没安葬就前往赴会。
参加了一回联盟会议,襄公对宋国的前景充满了憧憬,也想做回盟主,把宋国这个小公司做大做强,此时襄公也算对自己还有些自知自明,知道此时宋国尚没有号召力,于是请求楚国向各诸侯发出邀请,楚王答应了。
目夷进谏说:“小国争当盟首,是灾祸。”意思是盟主是好,但我们国力尚弱无福消受。襄公没有听,目夷只得建议:“楚王向来其心不测,您要是实在要去,就让我带上精兵强将驻扎外围。”襄公不准,只身前往。目夷说:“国君真是又傻又天真那!”
人家楚国可是有备而来,上千甲士全副伪装趁此机会抓住了宋襄公以讨伐宋国,襄公被抓时奇怪得很:“我们开的可是“衣裳之会”就是和平友好的会议。”幸好各诸侯联名请楚王放了宋公,楚成王表面上给各诸侯国的面子放了襄公,其实人家楚王本就没想要襄公咋地,只不过跟襄公玩了回猫捉老鼠的游戏,给他点颜色看看,顺带也给了各诸侯的面子。
没过多久,襄公又出幺蛾子,讨伐郑国,郑向楚求救,楚国来了个“围宋救郑”直接奔宋国来了。襄公接受挑战,准备开打,目夷劝谏道:“上天抛弃商很久了,不可以战。”襄公正想着报之前被俘之仇,楚国送上门来,正合心意,哪里肯听。(因为宋是商纣王兄长微子启的后裔。)所以目夷说:上天抛弃商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已经不可能了,醒醒吧,不要再做霸主梦了。
襄公在泓水河边迎战楚成王,楚军还没有渡过河时,目夷就劝说:“对方兵多我方兵少,要趁他们还没完全渡过河时攻打他们,这样我们定能获胜。”襄公没有听从目夷的意见,远远地看着楚军渡河。等到楚军渡完河还没有排列阵势时,目夷又建议:“可以攻打了,再等就来不及了。”襄公却说:“不急,为了公平起见,还是等他们摆好阵势再开始。”
楚军摆好了阵势,宋军才出战,结果可想而知,人家楚军兵力几倍于宋军,宋军损失惨重,襄公大腿受伤,后来也是此伤重而死。宋国人都怨恨襄公。襄公辩解说:“君子不乘人之危,不能攻打未列阵的军队。”
襄公从不忘打造宋国的礼仪之邦的名号,楚向来被中原各国称之为蛮夷之国,襄公当然不会用号为“仁义之师”去攻打无准备的军队,理论上是没错,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别忘了战争就是你死我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要想讲仁慈,就不要去与人为敌,又要跟人打仗又讲仁慈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胜者王败者寇,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经过此战,宋国损兵折将更加弱小。
襄公既要修行仁义,又想做盟主,但是忽略了自己的实力,正如目夷所说:小国争当盟首是自取其辱。
管仲相齐使得齐桓公成就霸业,襄公也想学人家齐桓公做霸主,但他听不进贤臣的意见,目夷多次劝谏襄公都没有听取,就是缘于襄公太固执太理想化了,最终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说襄公是春秋五霸还真有点勉强,楚国当时就很瞧不起,自顾自地称王后,楚霸主就经常挑衅制造事端总想着吞噬宋国。齐国对宋国也很是不屑,要不然也不会在襄公老爸还未下葬就召开诸侯联盟大会,只不过齐桓公曾经把太子托付给襄公照顾,后齐桓公去世襄公送太子回国即位就是齐孝公,念这段旧情齐国才对襄公多少还会给点面子。就连弱小的鲁国都敢经常跟宋国来点小摩擦。
国家也像一个公司,公司有实力就做大做强,上市等等,小公司就老老实实做好自己的一小块市场,世界这么大,能分一小块蛋糕能让自己的员工衣食无忧也是不错的老板,员工同样会拥护你,甚至可以逐步做大做强,带领员工过上幸福的生活。
襄公好比一个小老板,从开公司起始就奔着行业老大去,能做不能做的都想尝试,又听不进股东的意见,结果骨头太硬又没有副好牙口,导致内耗过大,最后难以维持。
要想做盟主,首先得让自己强大起来,只有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威震四方,通俗一点,大家只有怕你才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