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晋取代曹魏后,国势蒸蒸日上;东吴则国势日衰,人心离散,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即将走向落幕。
公元280年,晋国发动蓄谋已久的灭吴之战,出动大军20万兵分六路进攻东吴。此时吴国尚有近30万军队,所以在军队数量上晋军不占优势。不过,战争开始后,晋军的进展却异常顺利,主要几个原因:
1.东吴士气涣散。吴主孙皓上台后,不久便撕下了伪善面具,他骄奢淫逸,大兴土木,为政酷虐,屠戮功臣,连扶立他的张布等人都被杀害,致使吴国上下离心离德,都不愿意为这暴君效力,很多部队在应对晋军的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触即溃。
大兴土木
2.水军实力逆转。以往东吴的水军可以碾压北军,然而263年蜀汉被曹魏吞并,后来的晋国由此占据了长江上游,蜀地木材资源丰富,晋国益州刺史王濬打造大批船只,大船“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船只数量多到“属天满江”,在水军实力上已经碾压东吴。
3.吴军部署分散。战事开始不久,王濬率领8万水军进展最快,他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势如破竹,沿途的吴军部队驻扎分散,大多不到万人,夏口、武昌等重镇被王濬轻易各个击破。“濬自发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武昌,无相支抗。”
此时的东吴,还面临北方即将渡江的王浑主力军。吴主孙皓决定主动出击,派遣丞相张悌渡江作战。
于是,张悌率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及步军3万渡过长江,寻歼晋军主力。
吴军渡江进军路线
按理说,晋强吴弱,最好是学当年孙权、周瑜防守反击,为何会决定渡江作战呢?这里东吴有自己的战略考虑:
一是把战场放在敌国。东吴军队渡江进攻,战场不在自己国内,就不会对国内造成破坏,有利于保护自身经济社会秩序。
二是掌握战争主动权。东吴没有摸清晋军的实力,以为其数量远远超过自己,一味防守是防不住的,不如主动进攻,还有一线生机。
三是意图各个击破晋军。东吴丞相张悌曾说,虽然渡江作战是一步险棋,但“若其克捷,北敌奔走,兵势万倍,便当乘胜南上,逆之中道,不忧不破也。”就是说,如果能够击破北军,吴国不仅气势回升,还能集中力量对付晋国的水军,那样整个战争形势将会发生逆转。
吴国主动进攻战略和丞相张悌的勇气值得钦佩。不过,张悌率领的军队不过区区3万,虽然都是精锐,但这点部队数量显然是太少了。
280年3月,张悌率军渡江,随即包围了驻扎在杨荷的晋军前哨部队,这支部队数量只有7千,由城阳都尉张乔率领。
张乔没有料到东吴竟敢渡江进攻,因疏于防备,实力悬殊,营寨又无险可守,张乔只好请求投降。
吴军副军师诸葛靓建议:我军数量本身不多,要接收管理这批俘虏比较困难,不如把他们都杀掉!不仅能震慑敌军,令其破胆,还能提振我军士气,坚定举国抵抗的决心!
张悌拒绝屠杀俘虏,并说:杀降不吉利,且我们的敌人不是这么一小撮军队,还是放过他们吧。
诸葛靓坚持说:这些部队也不少,他们只是假装投降,现在我们不处理他们,等到我们万一前方进攻不利,他们很可能成为我们的后患。
结果,张悌还是没听他的,对这支晋军前哨营没有作任何处理,连军械都没有收缴,还安抚他们一番,要求大家发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友好精神,留下了目瞪口呆的晋国降军,继续前进。
很快,张悌大军遇到扬州刺史周浚率领的数万部队,周浚占据有利地形严阵以待。
版桥之战
张悌考虑到孤军深入,利在速战,且地形不利于大军展开,遂命令吴军中最精锐的五千丹杨刀楯手出击。
丹杨太守沈莹率这支精锐部队勇猛作战,连续发起三次冲锋,无奈兵力有限,未能撼动晋军,反倒是损失了不少士兵。
沈莹只好暂时撤退,结果吴军一看己方精锐都在溃退,加上原本的信心就不足,发生了全军溃退的现象,张悌等将帅怎么喊都阻止不了。
晋军将领薛胜、蒋班等人趁机大举进攻,追亡逐北,吴军的主动进攻反而变成了晋军对吴军的大逃杀。
更不妙的是,原先已经投降的张乔军在版桥地区抄了吴军后路,两相夹击,给了吴军致命一击,东吴将领孙震、沈莹都不幸被害,仅张乔军就斩首吴军7800级!
眼看兵败如山倒,张悌决心以身殉国,没有选择逃跑,诸葛靓几次要把他拉走,他都坚持不走,流泪说:“今天就是我的死期。我还是少年的时候,被你家诸葛宰相所识拔,今天身殉社稷,理所应当!”
诸葛靓只好流泪离开,跟着他一起逃回的兵士只有五六百人。
张悌全军覆灭的消息传回吴国,“吴人大震”!
吴主孙皓听说丞相、将领和精锐们都战死,基本放弃了抵抗的希望,很快选择了向晋军投降。此时的东吴还剩军队23万。
结语:
版桥之战是整个晋伐吴战争中唯一的大战,因孙皓只给了张悌3万部队,加上吴军过于仁慈,导致自己反遭屠戮。一次企图扭转局势的主动进攻,反倒成了一根压垮东吴精神防线的稻草。晋国成了三国时代最后的胜利者。
同时,吴人的仁慈,也让晋武帝司马炎觉得过意不去,决定给予东吴人民免税20年的恩惠政策,这也让东吴人民顺利接受了晋国的统治,无形中为晋末“永嘉之乱”中,北方士族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打下了民意和物质基础。
@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