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荣对赵匡胤的培养,堪称知遇之恩,而且这种知遇并非一般的提携。柴荣不仅将赵匡胤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将提拔至极高的位置,而且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使他成为掌管禁军的最高指挥官——殿前司都点检。这个职务比任何其他后周的武将职务都要显赫,不仅地位更高,权力也更为重要,柴荣确实没有亏待赵匡胤。
赵匡胤的仕途起初并不显赫。早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发动兵变,取而代之建立后周时,赵匡胤年仅25岁,职务也十分低微。当时他仅仅是禁军东西班的行首,也就是郭威的亲卫,后续还担任了滑州副指挥等低级职务。郭威去世后,柴荣继位,成为了周世宗,而赵匡胤依旧是开封府的马直军使,仍旧只是个低级军官。然而,柴荣即位后,赵匡胤的升迁之路迅速开启,可以说,这一切都因柴荣的提拔而发生了变化。
从赵匡胤的晋升轨迹来看,我们不难看出柴荣对他的重视与信任。公元954年,柴荣继位后,赵匡胤从开封府的马直军使,迅速升任为柴荣的亲卫将领。3月时,北汉联合辽国攻打后周,刚登上皇位的柴荣亲自带兵出征,赵匡胤随行。在战斗中,后周先锋樊爱能临阵脱逃,致使战局对后周极为不利。危急时刻,赵匡胤与张永德带领四千亲兵,死守阵地,拼尽全力保护柴荣。赵匡胤在战斗中被箭射伤,但仍然顽强抵抗,直到后周援军赶到,才成功击败了敌军,保住了皇帝的安全。因为这一功绩,赵匡胤被迅速升为殿前司都虞候,并不久后晋升为殿前司都指挥使,成为柴荣身边的重要亲信。
到了959年6月,柴荣因病去世,传位给儿子柴宗训。在临终前,柴荣早已做了详细安排,特别是对赵匡胤的安排。柴荣一方面将政治事务交给了宰相范质,另一方面将军权交给了赵匡胤,提拔他为殿前司都点检,成为禁军的最高指挥官,负责京城的安全。因此,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实际掌握了京城的卫戍力量。
尽管柴荣对赵匡胤恩重如山,赵匡胤最终还是发动了兵变。赵匡胤发动兵变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个人欲望,更多的还是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首先,赵匡胤确实有想当皇帝的野心。五代时期的许多武将都渴望能攫取更大的权力,这几乎是那个时代的普遍现象;其次,柴荣去世后,后周的政权空虚,孤儿寡母的局面让权力更易于夺取;再者,周边列强环伺,北有辽国与北汉,南有南唐与吴越,西有后蜀,后周位于中原的核心,随时面临四面八方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认为与其坐等外敌入侵,不如主动出击夺取政权。
然而,赵匡胤的兵变与其他武将不同,他并没有采取血腥手段,而是在夺权后,对柴荣的皇后和柴氏子孙进行了妥善安置。他还在太庙寝殿立下“誓碑”,要求后代子孙善待柴氏家族,这可看作是他感恩的表现。
从赵匡胤的兵变来看,尽管这一行为在道德上或许存在争议,但从国家层面而言,这一变革有助于中原的稳定,促进了五代乱局的结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也有利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至于他个人的道德评价,这更多是一种主观看法,但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赵匡胤的举措对整体局势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