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趙英雄
赵德雍,北宋时期的显赫贵族,字仲达,乃魏王赵廷美的第四子,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著称。他的一生见证了北宋的辉煌与变迁。在淳化初年,赵德雍被授予右骁卫将军之职,随后历任右羽林、龙武二将军,并逐步晋升为蔡州观察使、咸宁郡公。他的军事生涯最终以天平军节度观察留后的身份落幕。宋仁宗天圣七年八月(1029年),赵德雍逝世,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明道二年八月,他被追封为广陵郡王,英宗即位后,又追赠他兼侍中、宣德军节度使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荣誉,并赐予“康简”这一谥号,以此纪念他一生的功绩与贡献。
赵德雍六子
1、南康侯赵承睦:广陵郡王赵德雍之子,终左领军卫大将军、彭州团练、虔州观察使、南康侯。
赵承睦三个儿子分别是:赵克伸,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虔州观察使、南康侯赵承睦之子。赵克汇,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虔州观察使、南康侯赵承睦之子。赵克顺,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虔州观察使、南康侯赵承睦之子。
2、原国公赵承炳:赵承炳,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子。皇祐四年十一月赠宁国军节度使、原国公。
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克贶,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宁国军节度使、原国公赵承炳之子。赵克咸,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宁国军节度使、原国公赵承炳之子。赵克惧,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宁国军节度使、原国公赵承炳之子。赵克偕,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宁国军节度使、原国公赵承炳之子。
3、乐平郡王赵承亮:宋神宗继位之初,赵承亮被任命为感德军节度使,并改封为荣国公。熙宁二年,皇帝下诏,要求宣祖、太祖、太宗的后代中各选一人作为宗室成员,世袭公爵之位,以继续祭祀祖先,即使血缘关系疏远也不减恩宠。到了熙宁三年,太常礼院提出异议,指出按照本朝近制,诸王之后应由本宫最长者继承公爵之位。然而去年的诏书改变了这一传统,要求从祖宗之子中各选一人作为宗室成员,世袭公爵之位。根据礼制规定,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应由嫡系子孙继承。若无嫡系子孙或有罪疾,则立嫡孙;若无嫡孙,则依次立同母弟;若无同母弟,则立庶子;若无庶子,则立同母弟;若无同母弟,则立庶孙。曾孙以下亦按此规定。因此,应依照礼令传嫡继承。皇帝批准了这一建议,并封赵承亮为秦国公,负责祭祀秦王廷美。熙宁四年,赵承亮去世后被追赠乐平郡王,并被谥为恭静。其子克愉继位后去世,再由叔牙继位。元符三年时,封号改为现在的秦国公。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展现了宋朝对宗室成员的封号和祭祀制度的重视与变迁,还体现了当时对血统和礼仪的严格遵循与传承的重要性。
赵承亮四个儿子分别是:赵克暨,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太尉、乐平郡王赵承亮之子。赵克愉,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太尉、乐平郡王赵承亮之子。赵克类,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太尉、乐平郡王赵承亮之子。赵克颛,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孙,太尉、乐平郡王赵承亮之子。
4、安王侯赵承燥: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子。嘉祐三年正月赠泾州观察使、安定侯。
5、南阳郡王赵承亶: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子。治平元年六月赠武胜军留后、南阳郡公。
6:昌化侯赵承嗣等:北宋宗室,魏悼王赵廷美之后,宣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陵郡康简王赵德雍之子。庆历元年六月赠蕲州防御使、昌化侯。
关于宋朝宗室赵德雍的后代分布,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有限,很难精确追踪到现代的具体分布情况。不过,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脉络和已知信息,对其后裔的迁徙和分布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北宋时期的分布情况
在北宋时期,东京汴梁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文化的汇聚之地。宗室成员大多选择在这座繁华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安家落户,享受着由国家提供的丰厚俸禄和一系列特权。他们的生活区域通常被精心规划,以确保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得到体现。这些区域不仅建筑豪华,而且往往拥有完善的生活设施和教育资源,以满足宗室成员的各种需求。此外,宗室聚居区还常常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文人墨客、艺术家和学者们在此聚集,共同推动着北宋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宗室成员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着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他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仪式感和排场。从节日庆典到日常交际,宗室的生活都严格遵循着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这些规定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上,还渗透到了他们的社交活动和政治参与中。宗室成员的身份使他们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承担着维护家族荣誉和王朝稳定的重任。
关键转折点靖康之变
在宋朝的历史上,靖康之变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转折点。金兵的铁蹄踏破了汴京的城墙,不仅俘虏了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还将无数的宗室成员、皇后嫔妃以及朝中重臣一并掳走,这场灾难性的事件标志着宋朝宗室权力结构的彻底崩溃。汴京失陷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惊了整个中原大地。金军的掠夺和暴行不仅摧毁了城市的繁荣,更让无数家庭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这场灾难不仅是对宋朝皇室的巨大打击,也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重大创伤。 随着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宋朝的政治中心被迫南移至临安(今杭州),开始了南宋时期。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它不仅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也为后来南宋与金朝之间的长期对峙埋下了伏笔。靖康之耻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笔下无尽的哀叹与反思的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记忆之一。
在北宋末年,金军的铁蹄踏破了中原的宁静,许多宗室成员在战乱中或被俘或遭遇不幸。然而,仍有一部分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命运与宋高宗赵构紧密相连。赵构在金军的追击下,带领着这些幸存的宗室成员和忠诚的追随者,踏上了南渡的征程。他们在江南的土地上重新扎根,临安府(今浙江杭州)成为了南宋的政治中心,而周边的绍兴、宁波、湖州等地也逐渐聚集了这些宗室成员及其后代。他们在这里重建家园,继续传承着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宗室成员选择了更为遥远的南方地区作为避难所。他们散落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寻求当地的庇护和发展机会。这些地区的山川河流成为了他们的新家园,他们在异乡的土地上开枝散叶,与当地人民共同书写着新的历史篇章。这些幸存者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家族荣誉和国家命运的坚守与传承。
南宋时期分布情况
南宋初年,国家动荡不安,宗室成员多遭掳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魏王赵德雍一脉的地位得以显著提升。原本只是皇族旁支的他们,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不仅在政治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尊重和影响力。赵德雍及其后人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在维护国家稳定、抵御外敌入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赢得了朝廷内外的广泛赞誉。他们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南宋宗室的力量格局,也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地位的提升,赵德雍一脉在南宋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他们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实施,对内推动改革、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对外则坚决主张抗敌御侮、捍卫国土。他们的努力使得南宋政权得以延续,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的元气。同时,他们在文化教育、科技发明等方面也有所建树,为南宋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在南宋初年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赵德雍一脉的崛起对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具有深远的影响。
主要聚居地
浙江:以临安为中心,是赵德雍直系南渡后最主要的聚居地。设有专门管理宗室的机构“宗正寺”。
福建:是南宋重要的后方基地,接纳了大量赵德雍直系南迁人口,包括皇帝直系宗室。福州、漳州、泉州等地成为重要的赵德雍只系聚居点。许多宗室在此繁衍、入仕或经营产业。
江西:地理位置重要,连接南北,也接收了不少赵德雍只系南迁宗室。
江苏(南宋时属两浙路、江南东路):如南京、苏州等地也有赵德雍只系宗室分布。
元明清至今的扩散
随着1279年南宋的落幕,元朝的铁蹄踏碎了宋朝宗室的荣光。这些昔日的贵族失去了昔日的特权,为了逃避潜在的迫害,他们纷纷选择了隐姓埋名或改换姓氏(如“黄”、“王”、“李”、“季”等),甚至在姓氏中加入“走之底”、“三点水”等偏旁,以此隐藏身份。他们的足迹遍布各地,不仅深入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和四川等地,更有一部分人勇敢地跨越海洋,远赴东南亚等海外地区寻求新的生活。这段历史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开启了一段段新的旅程。
穿越明清两代的岁月长河,赵德雍家族的血脉如同繁星般洒落在华夏大地。从北方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到东北的辽宁、黑龙江,他们的足迹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延伸。而在南方,浙江依旧是赵氏族人的重要聚居地。福建的福州、漳州等地,宋代南迁宗室的后裔依旧生生不息。广东珠三角、潮汕和客家地区,尤其是珠玑巷这一重要的迁徙中转站,见证了赵氏族群的繁衍与扩散。江西鄱阳湖周边及赣南地区,江苏苏南地区,四川和重庆在“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迎来了新的赵氏成员。台湾,则在明清及以后时期从福建、广东迁入了更多的赵氏族人。此外,广西、湖南、湖北、安徽等省也广泛分布着赵德雍家族的身影。
现代分布
如果您想了解自己家族是否与赵德雍有关联,最可靠的方式是查阅详细的族谱(如果保存完好且记载清晰),结合家族口传历史和迁徙路线进行考证。 但即使有族谱记载源自宋朝宗室魏王系,要精确追溯到赵德雍本人,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希望大家不断地搜集整理,同时本文所参考资料均源自宋史的精心整理与编辑,绝非编者凭空想象或随意编造。我们致力于呈现一个真实、客观的历史脉络,旨在与您共同探讨和分享家族历史的深刻洞见。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均是基于多部不同族谱的详细记载和严谨考证而来,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鼓励各位宗亲以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这些观点,避免发表过激或偏激的言论。同时,我们也欢迎各位宗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推动家族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我们携手努力,为家族的历史研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寻根说明
寻根寻亲信息均由各地赵氏宗亲提供,本平台免费代发布,有知详情者或寻根宗亲请直接联系本平台留言回复!谢谢!
希望各位赵氏宗亲能传给更多的赵姓人看到,帮助寻根人寻根寻亲!我为人人,人人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