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即将迎来2024年,但很多网友仍对近代史上外蒙古的失落心有不甘。外蒙古的丧失,成了许多人心头的痛点。追溯近代历史,早在晚清时期,外蒙古便已有了独立的雏形,而这一趋势最终被袁世凯主导的北洋民国所粉碎。
1. 共戴年号的设立
晚清时期,尤其是在庚子国变之后,清朝的崩溃几乎已成定局。对于外蒙古而言,部分贵族开始感到与大清的结合无望,且与此同时,沙俄也在逐步渗透进外蒙古。俄国皇帝的计划,是将清朝和俄国的边界推进至长城脚下。因此,内外蒙古实际上都被沙俄视为其势力范围,甚至是属于其土地的一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外蒙古的部分贵族开始为独立做准备。一方面,他们主观上有意脱离清朝,另一方面,俄国的支持也使他们有了更大的信心。到了1911年,清朝宣统三年,外蒙古贵族拥立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大蒙古国”的“博克多汗”,并宣布新年号“共戴”。那时的清朝正忙于镇压南方的辛亥起义,对外蒙古的情况显得心力不足。
然而,转眼间两个月过去,宣统帝宣布逊位,袁世凯主导的北洋政府掌握了中华民国政权。北洋政府很快向外蒙古发出声明:外蒙古仍属于中华民国的一部分,袁世凯显然不承认外蒙古的“共戴朝廷”。
2. 三方的复杂考量
在“共戴朝廷”成立之后,哲布尊丹巴活佛的野心愈发膨胀。在俄国的支持下,他开始进攻内蒙古,并成功占领了一些内蒙地区。袁世凯果断出击,派遣军队与外蒙古军队交战,成功从外蒙军队手中夺回了内蒙古的被占领地。
北洋政府在处理外蒙古问题时有自己的顾虑。由于外蒙古背后有沙俄支持,袁世凯深知若要解决外蒙古独立问题,必定需要与沙俄进行外交谈判。因此,北洋的外交部门开始与沙俄展开接触,而三方各自也有不同的考量。
对于北洋政府来说,民国刚刚成立,刚经历了晚清的内战,国力尚未恢复,显然没有足够的实力与沙俄发生长时间的冲突。因此,袁世凯的立场是尽量通过谈判解决外蒙古问题,避免局势进一步扩大。
外蒙古方面,哲布尊丹巴活佛最初的计划是通过武力迫使民国让步,从而最大化外蒙古的利益。然而,随着北洋军收复内蒙古,活佛大汗很快意识到,单凭外蒙自己的武装力量无法与北洋军抗衡,最终只能依赖沙俄的支持。
对于沙俄而言,情况更加复杂。到了1912年底,欧陆局势已趋于紧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云即将来临。而俄国皇帝深知,若外蒙古真正独立,将引发两大问题。首先,独立的外蒙古可能会吸引日本及其他列强的干预,这会使俄国在远东的局势更加复杂;其次,外蒙古独立后,俄国境内的蒙古部族可能会受到启发,产生分裂倾向,尤其是布里亚特蒙古人可能会认为,既然已有蒙古国存在,继续效忠俄国显得毫无意义,这将为俄国的远东地区埋下动乱的种子。因此,沙俄也不愿让外蒙古真正实现独立。
3. 取消独立的结果
经过多轮谈判后,最终在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政府与沙俄签署了《中俄声明》,声明中明确规定外蒙古归属中华民国,但同时,民国需承认外蒙古的自治,且不得向外蒙古派遣军队或行政官员。此后,外蒙古宣布取消独立,并重新归入中华民国名下。这样一来,名义上,北洋政府成功收回了外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