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6月,徐向前接到组织的指示,告知他将被派往鄂东北工作,同时也征询他对此安排的意见。得知这一消息后,徐向前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意见,我完全服从组织的决定!”他没有任何拖延,立即准备好前往新的岗位。
这样,徐向前来到了鄂东北的革命根据地,担任红三十一师副师长。刚刚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他首先做的是了解当地的情况。作为外来的干部,要赢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并不容易,这点徐向前早有预见。因此,他决心踏实工作,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发挥自己在军事上的特长,带领部队取得胜利;第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低调务实,不干预不熟悉的事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当地的干部和群众逐渐认识到这位少言寡语的副师长并非冷漠无情。事实上,他们看到徐向前不仅具备指挥作战的能力,还发现他为人谦虚低调、脚踏实地。正因为如此,徐向前逐渐融入了当地干部圈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也深得百姓的爱戴。
在徐向前和同志们的共同领导下,根据地的形势逐步好转,取得了显著发展。随着各地根据地的壮大,党中央决定成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便更好地进行指挥和协调。此时,徐向前所在的红三十一师与其他红军部队合并,组成了红一军。红一军成立后,徐向前被任命为副军长,并兼任一师师长。
在这个时期,胡奇才将军也加入了红军,并分配到了徐向前的麾下。那时,胡奇才仅是一个普通士兵,所在的团长是王树声,连长是王宏坤。胡奇才跟随徐向前和其他红军将领,经历了无数战斗,逐渐成长为一名英雄。胡奇才将军对徐向前始终怀有深深的敬佩,晚年回忆时,他曾说:“徐向前元帅身体瘦弱,话不多,但他的勇气与力量常常令敌人闻风丧胆!”
徐向前的革命生涯可谓波澜壮阔。在红军时期,他便已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即使在解放战争时期,因健康问题受到一定限制,徐向前依然有着令人称赞的表现,毛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他的军事能力。
1947年,徐向前在延安参加了中央召开的军事会议,讨论全国战局及敌军的进攻态势。谈及山西的局势时,有些同志认为:“阎锡山已在山西经营多年,山西的防守如铁桶一块,我们的兵力不足以迅速攻下太原。”然而,徐向前不同意这种悲观的看法,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毛主席听后便表示支持。
不久后,徐向前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当时,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已经出征,留下的主力大多是游击队和民兵。面对这种局面,徐向前并未气馁,他一方面积极组织部队支援前线,另一方面则着手进行扩编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努力,终于组织起一支五万人的队伍。
尽管这支队伍的实力有限,想要凭借它攻克山西还是有很大困难,徐向前却始终没有灰心丧气。他像一位严格的教练一样,手把手地指导部队,确保训练质量。同时,他还强调,光靠训练是不够的,实战才能真正磨砺部队。在实践中,这支新组建的队伍不断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一支强悍的力量。
在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后,徐向前成功地肩负起了消灭敌军、解放山西的重任。他和其他领导同志研究后,决定攻占运城,封锁敌军的南逃通道。徐向前向党中央汇报的作战方案是,通过攻城和打击敌军的支援部队,既锤炼部队的作战能力,又为解放山西积累作战经验。党中央批准了他的计划。
然而,在运城战役的初期,这支新组建的队伍遭遇了挫折,士气一度低落。面对这种情况,徐向前没有慌乱,而是迅速进行总结,找出了失利的原因,并号召全体指战员进行更加严格的训练。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部队的士气逐渐恢复,并全力投入攻城准备。
1947年12月16日,第三次攻打运城的战斗打响,徐向前亲自指挥前方作战。当战斗陷入僵局时,徐向前坚定地命令:“再坚持五分钟,运城一定要拿下来!”最终,在我军的猛烈攻势下,敌军陷入绝境,最终弃城逃窜。这场胜利不仅极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也为后续解放山西的战斗奠定了坚实基础。
战斗结束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徐向前指挥的部队先后解放了临汾、晋中等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尤其是在晋中战役中,徐向前以六万新兵,在短短一个月内击败了阎锡山的十万大军,其中正规军就被消灭了八个整旅。当毛主席听闻此战后,专门询问徐向前:“晋中之战,你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徐向前一如既往谦虚,他详细汇报了战斗的全过程,并把胜利归功于干部战士的英勇作战和山西人民的大力支持。谈及解放太原的计划时,由于健康问题,徐向前表达了自己身体的困扰:“我怕身体撑不住,能否安排其他同志来指挥?”毛主席握住了徐向前的手,安慰道:“你的身体情况我们知道,但此时我们抽不出人手,你先休息几天,再全力投入太原的攻坚。”
然而,在太原的攻战中,由于身体不支,徐向前未能继续指挥作战,最终彭德怀同志接替了指挥任务。但徐向前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依然令人钦佩,尤其是在山西一带的多次战斗中,展现了他卓越的指挥风格。
太原解放后,徐向前在太原暂时居住了一段时间,随后前往青岛养病,准备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