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决定让赵括替代廉颇,这一决策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首先,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那时,秦国的势力范围扩展,已经与韩、魏、赵三国及楚国接壤,然而楚国作为一个大国,秦国偶尔会选择攻击一些较小的国家以维持其霸权。
韩国的策略确实别具一格,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的韩国,都显得颇为独特。秦国攻打韩国时,韩国为了保全自己,提出将上党郡割让给赵国,从而引发了秦赵之战。接下来的十几年,韩国又突然派郑国去挖掘郑国渠,目的是通过消耗秦国的资源来减缓其进攻。最终,秦国在进攻韩国的野王时,切断了上党地区与韩国本土的联系,进而通过将上党献给赵国来转嫁危机,这一举措暂时缓解了韩国的灭国危机。
赵国在接受上党时,已经预见到可能面临的危险,特别是白起作为秦军主帅的可能性。赵国的平原君建议赵王任用廉颇作为主将,认为尽管廉颇的野战能力无法与白起匹敌,但在防守方面会有足够的优势。因此,赵王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任命廉颇为主将前往长平。然而,赵军出征长平时,面临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地形。由于从邯郸到上党只能选择滏口陉、白陉和羊肠小道,而白陉即便是古代的道路也只有两米宽,要保障45万赵军的日常供给,困难可想而知。
有了背景的了解,我们再来探讨赵国用人方面的决策问题。例如,乐毅与田单虽然是对头,但两人最后都曾在赵国待过,待遇却大相径庭。我们先来看田单,尽管《战国策》记载田单在赵国期间曾被任命为赵相,这一事件并非发生在长平之战前的短时间内。事实上,田单曾与赵奢讨论过国家常备兵力的问题。田单认为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应超过三万人,而赵奢则主张应该有几十万的兵力,直言田单的观点过于脱离现实,尤其是面对强秦,根本无法实现。而田单后来收复齐地,也是燕国更换乐毅为将之后的事情。虽然与长平之战的换将有些相似,但燕国与秦国的军事实力差距显然是无法比拟的。因此,尽管田单曾为赵相,但赵国显然不可能让他指挥45万大军。
再说乐毅,乐毅确实在受到迫害后流亡赵国,但他在赵国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为。燕国对乐毅的态度复杂,不仅有忌惮,也有召回之意。乐毅回应时表示自己虽身在赵国,但心中始终不敢忘记燕国的恩情。乐毅的身份因此处于燕赵两国之间,且处于半退休的状态。如此一来,他显然无法担当赵国大将之职,尤其是在赵国和燕国的关系较为微妙的情况下。
至于李牧,虽然后世评价极高,但他在《史记》中并未单独列传,而仅作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人物。这也反映出李牧在当时的实际地位相对较低。李牧虽然在赵国有一定的军功,尤其在抵御秦国的攻势中取得了些许胜利,但他在长平之战时,仍然只是“赵边地之良将”,并未担任指挥大军的重任。
而赵王选择赵括替代廉颇的决策,很可能是受到赵奢“阏与之战”胜利的启发。在阏与之战中,赵军采取坚守不出后突然出击,最终战胜了秦军。因此,赵王或许认为,尽管赵括缺乏实践经验,但他的理论和策略可以复制赵奢的成功,特别是在维护45万大军的供给线压力的情况下,强行防守很可能导致失败。因此,赵王决定换上能进行攻势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