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第一次见到全自动机枪时,竟然没有首先询问价格,而是当场问了一个问题,听后在场的洋人们陷入了沉默。这位晚清的杰出政治家,以其卓越的才能为清朝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其间甚至在遭遇列强的不公待遇时,始终表现出无畏的精神。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坚定的人,在眼前出现全自动机枪时,却发出了让外国人语塞的一句话。
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李鸿章,虽然签下了多项不平等条约,但他心底依然希望清朝能够变得强盛。因此,他多次外出采购现代武器,认为国家的真正强大,最终来自于丰厚的国防建设。1883年,世界首款自动武器——马克沁机枪问世,此前的所有武器都需要一颗一颗地装填,这不仅耗时,而且在装弹的过程中,士兵往往会面临被敌人击中的危险。同时,传统武器的后坐力也极为巨大,士兵的肩膀常常伤痕累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马克沁努力研究实现自动连续射击,并解决后坐力过大的问题。
在1883年,经过一番努力,马克沁机枪终于面世,并经过实地试验,射速竟高达每分钟600发,成为当时的战场利器。李鸿章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随即请求觐见慈禧皇太后,以求购买这种先进的武器。慈禧欣然同意后,李鸿章便启程前往英国,亲自前往目睹心心念念的马克沁机枪,并感受其卓越的性能。
尽管这把机枪的性能令李鸿章十分振奋,他也渴望将其尽快带回祖国,然而他不得不面对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清朝的财政状况堪忧。考虑到金钱的局限后,李鸿章问道:“马克沁机枪最多一分钟能发射多少颗子弹?”这让在场的英国人以为他正想了解机枪的强大之处,因此答道:“一分钟最多可以发射500发,最低也能达到200发。”
可没想到,李鸿章却并非出于对机枪威力的追问,而是担忧若是花费巨资购买了机枪,却无力采购足够的子弹来搭配使用。他听后不禁感叹:“太多了,太后给的钱不够。”这句话直接让在场的英国人大跌眼镜,一时间竟哑口无言,心中思忖着,清朝连买子弹的资金都没有,这到底是在开什么玩笑?
最终,李鸿章未能将心仪的马克沁机枪带回清朝,但这并非他个人的过错。明明振奋人心的机会就在眼前,却被清朝的腐败和无能所阻挡。如果慈禧不那么奢华浪费,如果清朝的官员不那么贪婪和腐化,李鸿章必能将这把马克沁机枪带回国,或许清朝实力也会随之提升。然而,就算李鸿章成功引进了机枪,清朝的复兴仍不会迎来真正的曙光,毕竟武器的引进只是外在的力量,而根本的问题仍然在于清朝自身内政的腐败与不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