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没有弄清楚一件事情:韩信的兵权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描述,萧何曾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直到拜大将时,才揭晓是韩信。这时,整个军队都为之震惊。
韩信的兵权,实际上是刘邦在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斋戒并准备高坛广场,使用完备的礼仪,亲自拜授的。他的所有将领都知道这一点。这个场面等于刘邦在公开宣布:“韩信是我任命的大将!”
虽然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对此感到震惊,但这并不影响韩信成为刘邦的大将。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韩信的兵权是由刘邦所授予的。既然如此,刘邦夺走韩信的兵权,也并不奇怪,因为兵权本就是他赋予的。
在当时,没有人会认为韩信凭借几场胜仗就拥有了兵权。刘邦作为汉阵营的最高领导人,所有将领的兵权都归于刘邦,而非某个将领,除非是独立的诸侯,这些人拥有自己的嫡系军队,且不依赖刘邦。例如,像彭越和英布这样的独立势力,他们的军队与刘邦无关,张耳也是项羽的封王,刘邦不过是重新分封,张耳自然有自己的独立军队。
与之不同,韩信最初只是一个孤立无援的匈奴人,他投靠了刘邦,成为刘邦手下的将领。刘邦分派给他军队,让他独自率军作战,这就是刘邦赋予韩信兵权的过程。和刘邦的其他大将,如曹参、樊哙、周勃、灌婴等人一样,韩信依靠的是刘邦提供的平台和军队。而不同的是,韩信作为大将,有独立的指挥权,其他将领则没有这样的特权。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提到,韩信攻破魏国后,刘邦便立刻派人将韩信的精锐部队调走,派往荥阳去防备楚军。这一举动无疑说明,韩信的兵权是由刘邦授予的。
事实上,刘邦一直是汉阵营的最高统帅,所有军事行动都是由他统一安排的。当韩信攻下魏国与代国时,刘邦派出精兵支援韩信,等战役结束后,刘邦将这些精兵调走,指派他们参与其他战斗。这样的调动,正是正常的军事运作,怎么能说是夺兵权呢?
比如,曹参也参与了攻魏与攻代的战斗,他并非归属韩信,而是另率一支军队,与韩信协同作战,实际上是双重指挥。这说明刘邦在背后一直是主导者。
《史记·曹相国世家》记载,曹参协助韩信击败魏国将军孙遫、攻占魏国的安邑并俘获魏王豹,接着又与韩信一同大破赵国国相夏说的军队。曹参几乎参与了韩信的所有战役,但也曾几次被刘邦调走,像在韩信破赵之后,曹参便被派往刘邦的营地。
《史记·曹相国世家》提到,曹参曾率军前往刘邦的敖仓营地,显然这是刘邦的命令。并且曹参没有参与垓下之战,而是留下来平定齐国的叛乱。这种调动完全符合刘邦的指挥,如何能说是夺兵权呢?
同样,刘邦有权调动曹参的军队,这是刘邦正常的军事调度。即使曹参参与了韩信的战役,刘邦仍能根据需要调整部署。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提到一次,刘邦在成皋遭遇项羽进攻,逃往东渡黄河。途中,刘邦与夏侯婴来到张耳军驻地。第二天,刘邦自称汉王的使者,进入韩信和张耳的军营,悄悄地夺走了他们的印信和兵符,并召集了其他将领,重新分配职务。
看似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实则韩信的兵权是刘邦赋予的。韩信的军队只是使用权,所有权一直属于刘邦。如果韩信有自己的兵权,刘邦怎能在没有任何阻力的情况下更换军队指挥官呢?
这也表明,刘邦始终控制着军队,并将自己的亲信指派给韩信。韩信的将领,如曹参、灌婴、孔将军等人,都是刘邦的亲信。韩信虽然独立指挥,但手下的军队依旧是刘邦指派的。
刘邦的权力至高无上,他能够给予韩信兵权,也能随时夺走。而韩信在获得兵权时,实际上一直是依赖刘邦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