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争年代走出来的地方法官以及军队的高层指挥官,尤其是在他们的晚年,纷纷沉浸于回忆,撰写关于自身革命生涯的回忆录。尽管这些个人回忆在客观性上有所欠缺,较之党史和军史更显得具有主观色彩,但它们依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年时光的推移,一些干部的回忆录中也难免出现误差和不准确的信息。
比如,曾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过冀热辽分局副书记及军区副政委的黄火青。在他的回忆录中,他简要提到了在冀热辽地区进行解放战争期间工作的经历,然而其中的某些信息却与史实不符。他提到:冀热辽中央分局成立后,程子华担任书记兼军区政委,军区司令员是李运昌,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是肖克。然而,这段信息显然是有误的,实际上,程子华确实是分局的书记兼军区政委,但军区的司令员应为肖克,李运昌则是副司令员,同时李聚奎担任参谋长。
李运昌在冀热辽军区的司令职务确实存在,但是在1944年7月,上级机关决定组建冀晋军区、冀察军区,以及冀中军区和冀热辽四个区党委、行署,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二级军区。冀热辽军区的前身是冀热边区,当时李运昌担任司令员和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李运昌的部队首先进入东北,随后晋察冀地区组建了两个野战军,肖克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同时兼任冀热辽军区司令。在那个时期,李运昌则层级转换,前往锦州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副总司令。在山海关保卫战后,他才回到冀热辽军区服务,并担任副司令的职务。
还有一处错误的信息是:当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从林西半岛迁至赤峰后,部队进行了扩编,除了原本黄永胜指挥的9纵外,还成立了11纵,司令员为陈仁麒。实际上,黄永胜从未指挥过名义上的9纵。在1947年8月之前,他只是担任热辽军区的司令员,其部队由三个旅组成,通常被称作热辽纵队。直到8月,部队才并入东北野战军,并转为东北民主联军的第8纵,黄永胜才真正担任其司令员。至于11纵,则是在1948年3月成立,其司令员是贺晋年,而政委则是陈仁麒。
再来讲讲第三处错误的记录:在冀察热辽中央分局的党委会结束后,程子华被调任到9纵担任职务,这一信息显然也是不准确的。程子华当时是冀察热辽分局的书记兼军区司令及政委,不可能会降职去担任纵队的政委,实际上,9纵的政委是李中权。即使后来的职务发生了变化,程子华一直都担任冀察热辽军区的司令,而黄克诚则是政委。
最后,谈谈第四处错误的记录:他提到冀察热辽地区的主力部队人数已达20多万,九纵和11纵也得到了充实,并还新组建了八纵,合计已有三个纵队。可是,实际上在1947年8月时,冀察热辽军区黄永胜的部队被改编为8纵,而冀东军区詹才芳的部队则变为9纵,至于11纵则是在1948年3月成立。
以上这些记录的错误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个人回忆录,难免会出现差错,尤其考虑到时间的推移,但在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如此多的事实不符,确实会导致后人形成误导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