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的第1纵队和第6纵队等部队相继成立。这两支纵队是整个东北部队中最早成立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第1纵队的第一师原是红三军团,而第6纵队的第16师则是源自红一军团,可以追溯到南昌起义时期,以及在大革命时期有着优秀表现的叶挺独立团。因此,相较于第1师,第16师的历史更加悠久。
第16师是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在土地革命时期,它隶属于红一军团,而在抗日战争期间,则归属于115师第343旅。经过多次改编后,最终成为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并在华中战场上形成了新四军的机动部队。自加入新四军第三师以来,到解放战争的四平保卫战之前,这个旅的旅长是彭明治。然而,在第7旅改编为第16师后,出现了缺乏军事主官的问题,因此副师长王东保被指派暂时代理这一职务。
彭明治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他在大革命时期就已在这支部队任职,曾担任叶挺独立团的排长,并参与过北伐等重要战役。然而,他的经历颇为波折,曾与部队失联。虽然后来重新回到部队,但他长期担任参谋长,直到抗日战争期间才从团参谋长的位置上升为军事主官。在抗战胜利后,彭明治带领第7旅奔赴东北,参与了秀水河子战斗和四平保卫战等战役,但因身体原因最终离开了前线。离开后,部队经历了改编,师长的职位出现空缺,可能是为了等待他的归来,因此副师长王东保继续代理这一职务。
提到王东保,他在第7旅时曾担任副旅长,抗战期间从政工部门转为军事主官,从营教导员提升到团长、副旅长。在城子街战斗中,第16师的任务是应对敌军增援的行动,而其他两个部队则负责攻城。这是因为敌军势必会增援,因此上级将打击增援的任务分配给了第1纵队的第1师和第6纵队的第16师,这彰显了当时阻击任务的重要性。随后,这支部队也参与了德惠攻坚战,王东保指挥第16师与独立第二师率先突破城墙,虽然最终因敌军增援而撤退,但这场战役也为今后的攻坚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在拉吉林线的战斗中,第16师对抗新四军的第38师第112团,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成功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歼灭了一个敌军团和两个营,其他兄弟部队则对第112团和第114团展开了进攻,最终击毙敌军3400多人。四平攻坚战之后,上级任命了第1纵队的副司令兼第1师师长梁兴初为第16师的师长和纵队副司令,指派他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军事指挥。梁兴初曾与这支部队有过长时间的接触,因而能够有效地带领部队,尽管第16师在很多硬仗中表现出色,但作为新兴力量的第17师战绩也非常突出,其他纵队也在不断追赶,这或许是上下调动梁兴初的原因之一,因此王东保得以继续担任副师长。
然而,梁兴初在第6纵队仅待了两个多月,便被调往担任第10纵队司令,期间第16师进行了整顿,并没有大规模作战计划。梁兴初离开后,王东保继续代理师长职位。直到1948年5月,上级决定任命第1纵队副司令李作鹏为第6纵队副司令兼第16师师长。林总特别叮嘱他,第16师在多个战斗中表现出色,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相较于第1师和第5师所获得的表彰,6纵的成绩显得比较平淡,期望他能够加强军事工作,提高部队的战斗水平。
李作鹏在第16师担任师长长达一年之久,随着1949年部队向中南地区南下,抵达江西后,军长洪学智被调任为第15兵团副司令,李作鹏则被改任为军长,负责将第16师改编为127师。从某种意义上讲,王东保担任师长绝对不为过。从1946年8月开始代理师长,到空降师长再转为副师长,最终因其他人员的变动,他一路走来,不断地重返这个职位,经历了多次职务的变迁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