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6年4月,沙岭战斗结束后,4纵司令吴克华被调离,副司令胡奇才得到提拔接任司令,而韩先楚则被空降为副司令。两人合作了超过一年,然而到了1947年,韩先楚被外调至3纵担任司令,胡奇才却仅被降为4纵副司令。究竟是为何呢?
答案可以从当时4纵副政委欧阳文的回忆中找到线索。沙岭战斗是4纵与敌人新6军的一个团进行的战斗,尽管4纵在兵力上占据明显优势,最后却未能彻底歼灭敌军,反而遭受了较大损失。这场战斗,对刚组建不久的4纵来说,士气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韩先楚刚刚上任副司令时,认为部队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同时为了解敌北满地区的压力,决定挑选鞍山和海城这两个地方进行作战,敌人60军184师正驻防在此。这支部队属于滇军。韩先楚将2个师、2个独立团和1个炮团调集起来,发起了这场战斗。可能有人会问,那胡奇才在哪里呢?此时,他因身体原因正在后方休养。
鞍海战斗后,敌军师长带领师部和一个团共计2700余人起义。随即,胡奇才从后方归来,并指挥部队将敌25师引入新开岭,成功包围敌人。由于手中仅有2个师,歼灭整整一个敌军师并非易事。虽然敌25师在实力上不算特别强大,但依然是蒋中正的嫡系部队,拥有较为先进的装备和较强的战斗力。在外参与作战的韩先楚,指挥10师也投入了战斗。
尽管4纵当时只有不到2万人的兵力,敌我兵力比为2:1,但由于我军装备相对劣势,且单兵作战素质参差不齐,韩先楚认为要集中优势兵力,最好是以敌军的4倍,甚至5倍、6倍的兵力来确保胜利。敌军不光数量占优,而且还在有利地形上固守等待援军。为了防止敌军增援,4纵不得不加快进攻的速度。经过多次冲锋未果后,韩先楚在前线组建指挥部,并加强了指挥,而胡奇才则在司令部指挥全局。
通过不断调整作战策略,最终4纵成功歼灭敌军,成功打了一场大翻身仗,成为东北部队中首个歼灭敌军整编师的部队。新开岭战役后,胡奇才前往大连休养,而南满地区局势依然严峻,敌军采取了先南后北的进攻策略,集结重兵打击南满部队。在七道江会议上,关于是否撤退的意见并不统一,4纵参会的仅有韩先楚、政委彭嘉庆和政治部主任欧阳文。
在四保临江战役中,3纵正面迎敌,4纵则深入敌后,展开激烈的敌后作战。由于彭嘉庆因身体问题在临江休养,战役便交由韩先楚单独指挥。韩先楚与曾克林对作战方案有不同意见,韩先楚主张攻击强敌,而曾克林则主张打弱敌。最终采纳了韩先楚的意见,作战结果是成功歼灭了敌军一个师和一个团。
四保临江战役粉碎敌人企图后,东总决定主动进攻,发起夏季作战。胡奇才回到部队,指挥2个师作战,韩先楚则带领10师在梅河口展开战斗。敌人184师曾在鞍海战斗中遭遇重大损失,虽然后来重新集结,但依然处于劣势。最终,4纵一举歼灭了该师7000余人,梅河口战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夏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进行了休整。接下来在秋季攻势前,4纵的领导班子发生调整,韩先楚被调往3纵担任司令,吴克华接任4纵司令,胡奇才则改任副司令。政委彭嘉庆自后方休养归来,而胡奇才因身体问题再次前往哈尔滨休养,并在1948年5月才重新回到前线。
胡奇才在1946年1月4纵成立至1948年5月期间,三次因身体原因离开部队,实际上在部队的时间有限。这也是为什么上级决定将胡奇才由司令改为副司令的原因。身为一名军队的将领,长时间缺席是无法被容忍的。
在辽沈战役期间,胡奇才被派往塔山一线指挥,虽然战斗异常惨烈,但敌军始终未能突破防线。塔山阻击战最终成为解放战争三大阻击战之一。战役结束后,胡奇才并未跟随部队入关,而是再次前往后方休养。
胡奇才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而原政委彭嘉庆也是一位资深的政工干部。他们二人先后离开4纵的军政主官职务,背后的真正原因,无非是身体健康问题。